文章内容

2021/12/31 23:03:40,作 者: 黄兵

理解了债务和货币的关系,你就理解了楼市和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


2021年,过去了。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相信很多朋友最大的感觉就是:经济不是特别的理想,不管从各种报告里听到的还是切身感受到的。

总之就是感觉什么都不好做,大企业裁员、小企业关闭。绝大多数的朋友,他们的收入,也很难说得得到了满意的上涨。楼市也在这两年不断的高压政策之下可以说也是偃息旗鼓大家可能会问:之前发了那么多的货币,都跑到哪里去了?

感觉各行业都缺钱对不对 之所以大家会有这种疑问的 还是因为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假设 认为社会上的钱的总量是不变的


不是在你手里 就是在我手里 有人亏了就一定有人赚了 而大多数朋友会有这样的误解,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楚货币和债务的关系 而且我最近查阅了大部分的


经济学的一些科普文章, 发现很少有人真正的能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老百姓说清楚


确实这个问题解释起来比较费劲 因为里面呢有很多概念极具迷惑性 但是呢 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个问题, 实际上根本没有办法去理解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 更谈不上做出个人层面的正确决策 所以, 今天我就试着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话跟大家聊一聊这个


是 我相信你听完之后不但会解答你的这个问题 还会对当前经济的整个运行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 你会知道 新的一年以及接下来的几年时间 你要怎么去做


要搞清楚货币和债务这个问题 我们还得从2008年那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40000亿计划说起


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是绝大多数朋友不理解的事 这个钱究竟是怎么印出来的 又是怎么分发出去的


当时的中国 印钞的通道选择了固定投资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基建 主要呢有两个考虑第一呢


企业那个时候因为外需不足 出口呢 是断崖式下跌 东莞的那些号称小香港的阵雨 经济很多 一夜之间就全完了


这样的民间的投资力量也就会迅速下降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站出来来弥补整个社会的投资不足


这是一个方面 很好理解 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呢 这个时候搞基建呢 其实它的成本是比较低的


这个低主要是体现在资金成本上面 因为全社会的利率往往在经济危机的时候都处在一个


利率比较低的水平 政府靠着发行低息的债券来搞基建 其实是很划算的 这个时候


搞基建呢 除了想刺激陷入危机的经济 更多的是想以后这些基础设施能发挥长期的作用 实际上这个时候国家期望的是什么呢 期望这些项目


在以后的经济逐渐复苏的过程当中 能够有效的变成生产要素 从而呢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如果利息低了 那以后这些基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覆盖资金成本


但是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 相对比较容易 前提是至少这些基间项目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是关键 一会我们还会说到 简单说 政府在经济波动的过程中扮演的其实是一个维护市场稳定 消风填补的一个一个角色


理解这些呢 就很容易理解 2009年开始的大基建 我知道这其中有很多朋友质疑那个时候的40000亿自己计划 里面确实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但是整体来说 国家当时的宏观政策其实是非常及时而且合理的


这里面大家还要搞清楚一个概念 就是宽货币和宽信用的区别 宽货币是什么呢


央行降准 降息 包括逆回购这些 都叫做宽货币 但是宽货币实际上并不是我们


通常意义所说的印钞 货币再宽 如果不流向社会 而是在金融系统里面打转也没有任何意义


真正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印钞 其实是宽信用的结果 怎么理解呢 宽信用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更加积极的把央行宽货币的这些钱呢 真正注入到整个社会


换句话说 宽货币讲的是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层面 宽信用的则是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层面 要想把宽货币真正变成宽信用 那这个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降低企业以及个人的贷款门槛


对不对 但是2009年那个时候银行敢随意降低这个贷款门槛嘛 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复苏呢更是远远谈不上


出口企业还是一片狼藉的 这种情况之下 你作为商业银行 你敢随便把钱往外带吗 当然不敢


那这个时候呢 商业银行通过央行宽货币得到的钱呢 为了取得一定的收益 不让这些钱呆滞在自己的账户上 还要控制风险


那就只有两个出路 第一呢就是把这些钱给到国企 再一个就是给到房地产行业


为什么呢 很简单 因为这两个东西 一个有政府的信用背书 另外一个呢有完美的食物做担保 就拿房地产行业来说 最直观的证据就是土地拍卖的成交金额


从2008年的不到一万亿一下猛增到了2010年的2 7万亿 短短的两年时间而已 那这几万亿是开发商自己的吗 当然不是 而是宽信用下从银行得到的贷款 也就是说 信用货币就是在银行向外发放贷款的这个过程中 凭空被创造出来


同时呢 也产生了开发商的各种债务 所以说债务和货币,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 或者我们直接这么说 所谓的货币超发其实就等于整个社会债务的积累


大家好好理解一下这句话 不管是房价上涨还是物价上涨 那么说到底的都是一种货币的现象 但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 因为货币超发 所以房价上涨 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


因为这两者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是一个相互增强的过程 简单来说  货币之所以能被创造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房地产相关的信贷行为所凭空创造出来的信用货币


这些流通到社会的信贷货币反而又推高了房价 二者互为因果 只要这个互相增强的过程 互相增强的循环不被人为或者分人为的因素所打破 那么所谓的楼市泡沫就会越吹越大


所以 我们中国楼是真正开始往投资属性靠拢 其实是从2009年的40000亿开始的


但问题是 任何债务都要福利系的,都是有成本的 这点大家永远不要忘了 基建和房地产可以说是硬生生的撑起了08年危在旦夕的宏观经济


所以呢 我们开始从那个时候看到日新月异的高铁建设 城市建设包括大量的面子工程


当然的 还有被宽信用所汇集得到的 有厂房和设备作为抵押物的重工业企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钢铁企业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才有底气说出中国率先走出了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 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呢 以我们中国人拼搏努力的这种一贯作风 没过两年就产生了另外的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可不只是表现在包括钢铁企业在内的实体企业 在基建领域产能过剩表现在


新项目的收益率不断的下降 很简单的 两个城市之间 本来有一条高速公路


为了固定投资看起来比较漂亮 从而,再去修一条 那收益肯定就不如第一条 对不对


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 这是个很重要的概念 面子工程的就更谈不上有什么经济效益了 在房地产领域呢


产能过剩其实就更直观了 表现在新房库存的不断走高 我想大家都有 都有一种印象


2013年到2014年是房地产过去十年中最冷的两年,总之呢 不管表现在哪个行业的哪些方面


都可以总结为 经济产出的整体效益 特别是新项目的效益正在迅速下滑 慢慢开始向之前积累的债务的成本所靠拢


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的措施是什么呢 那就是停下来 对不对 不然呢 就会产生严重的资源错配


用我们听得懂话说 就是社会的总产出 慢慢会弥补不了为了创造这些产出而付出的总成本 货币的本身也就只是一种媒介 但它另一方面呢 也确实实实在在代表着社会的其他资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 那时候新一届的高层是很清醒的 从那时候起 其实一切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实都是围绕着经济结构转型 去产能 去杠杆 用三个我们经常听到字来说就是新常态


本意呢就是把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 经济效益低下的行业 没错就是基建和房地产的泡沫和水分挤出来


来实现经济效率的提升 慢慢的把收益提高上去 这样的才能负担的起


之前各个部门所承担的债务成本 实现所谓的良性循环 但是朋友们不要忘了 纵使我们国家自己的方向和策略都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也抵不过那个时候以美国认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的大浪潮


没有人能够真正的预测未来 无奈这个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呢 美国从2014年开始承认自己的经济开始复苏了,开始加息了


要开始收割了 这就是老美真正厉害的地方 他衰退 你得跟着他衰退 他复苏呢 通过加息使得美元回流 大部分国家还得面临更大的一种挑战


那我们国家处在这个全球大浪潮的情况之下 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2014-2015年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


大家简单回顾一下那两年发生了什么 汇率贬值的同时 进出口双向 基建投资增速也创下了十几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楼市呢 刚才也说了库存高涨,卖不出去 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大型实体企业也开始出现债务违约


包括这种 股市熔断等等等等 那这个时候当务之急其实就是稳经济 对不对


而2014年和2008年不同的是 房地产这个时候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经济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


因为刚才说了经过几年的这种野蛮扩张 房地产不仅绑架了居民的财富 更是绑架的地方财政 楼市不好 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就降低 那么基建投资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毕竟 地方政府附属的承托平台公司是那个时候基建的主导力量 如果少了 土地出让收入 仅靠预算内支出和专项债根本不够用 其实


所以呢 如果房地产这个问题的源头不解决的话 一切都无法盘活 因此 在整个经济增长比较乏力的这种情况之下 那个时候不得不暂时放一放去杠杆


正是因为2009年之后的内轮呢 我们国家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回报率持续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自然而然的也就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流入 主要就是信贷资金 2014年下半年开始 住房贷款政策开始了新一轮的松绑


因为刚才提到了 想把宽货币真正变成宽信用 那么银行的必然要降低拥有完美抵押物的行业的这种贷款门槛


然后 每期名约支持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 我们还是来看数据 2015年开始 主要银行新增按揭贷款增加了55%,22016年更是暴增87.4%


2016年 但是按揭贷款规模就超过了40000亿元 占当年新增贷款的55.8%


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其中的农行 中行新增按件贷款更是超过当年新增贷款的70%


刚才说了 货币的超发就等于债务的累积 就这样 一个货币 债务 房价相互增强的过程 又在中国楼市强势上演 那个时候


关键是这次彻底让房子永远长得 这种信念的根植于整个社会 而且这轮上涨的和以往不同的是


三县级以下城市不断接往12线城市 房价接连暴涨 相信住在三线级以下城市的朋友 不会忘记当年的这种场景


为什么不管大小城市 这次都涨了 因为在这个时间点呢 无论大小地方财政都有这种需要


除了贷款这种最直接的因素 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比如说:什么棚改货币化安置 但是不管通过什么方式


这一轮房价暴涨本质是通过把债务转给居民的方式 延缓了不该到来的各个地方和众多开发商的财务危机


但是道理还是一样 这个债务不管你给谁都是有成本的 判断一个债务是好是坏 那么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判断


能不能通过这个债务得到更多的产出 从而覆盖债务的成本 刚才我们提到了:大基建


越见越多编辑 收益肯定就越来越少 房产的也是一个道理 当这个社会整体并不需要这么多房子的时候 那这样的产出就是在浪费资源 更谈不上什么覆盖债务成本 但是房子和基建不一样的是房子的金融属性 房价呢 在快速上涨的过程中 其实把债务的问题给掩盖了 你可能会说 20


16年的债务 货币和房价的这种相互增强的过程 2022年可能还会发生 因为最近不是又有放松的迹象了吗


这么想,很明显犯了一种刻舟求剑的错误 事实上 通过2016年以来的房价暴涨 地方债和开发商债务水平 现在看来


明显下降了吗 并没有不但没有呢 大家想一想从2018年开始的暴增的这种企业的信用债违约


这证明这套方法是有问题的 证明地方和开发商反倒是越来越依赖举债而创造一些价值不大 收益不高的项目


实际上 这才是高层所说的建立房地产的长效机制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另外呢 房地产的不但是本身不能创造足够的收益来弥补债务成本 反而呢造成一个更加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不单单是资本


越来越多的制造业生产要素流入到房地产部门 大大减少了制造业部门的潜在的劳动力供给


使制造也频繁出现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快速上升的问题 这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利润持续被摊薄的根本原因 其实


此外呢 更加重要的是 现在和2016年的居民对负债的承受能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面 这一点的我之前说过很多次了,不再多说。


cpi 和 ppi 的剪刀差以及消费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 居民的宏观杠杆率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宏观杠杆率跟其他国家相比不算太高 中等水平


那是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样 简单来说 我们不能和美国一样 拿着gdp作为基数来进行统计


因为收入结构 社会福利体系完全不一样 所以呢 我们更不能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之后又犯了养耳盗铃的错误 大家一定要记住 小到我们的贷款买房 达到整个的宏观经济 都遵循着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逻辑,最基本的原理


这就是我一直所含的大道之间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 不管是基建还是房地产的 所产生的真实效益 已经弥补不了债务的成本


换句话说 现在最大的经济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的债务 成本和风险在不知不觉的侵蚀着经济的增长和质量 如果继续按照以往这种房地产家基建的模式走下去 期望债务 货币和价格相互继续增强的这种模式走下去 那么经济的质量只会越来越差 就像我们开头说了


整个社会总需求不给力的时候 是需要基建和房地产的加持 但是这是要建立在这些项目确实能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基础之上


而不是某些小县城自不靓丽的去疯狂投资一些面子工程 这些不能在未来有效转化成生产要素的东西 咱们永远不要忘了老子几千年前就说就悟出的智慧 反者道之动


万物皆有终点 没有任何东西只会朝着一个方向去走 债务 货币和房价相互增强的循环呢必然会被宏观负债率达到极限和我们国家经济转型的紧迫性所制约


钱的总量并不是保持不变的现代经济体系 有趣就有趣 在信用 货币可以完全被凭空创造出来 当然了也就会不经意间凭空消失


好朋友们 今天呢 我们就聊这么多 里面你其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展开 包括过去十多年发生的一些具体事件


因为今天的时间原因呢 我只是概括性的提了题 我们今后呢慢慢去讲 你想具体听 里面哪些事件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