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侦探皮卡丘》:总体上是一个「大方向」正确的电影

图片: 《大侦探皮卡丘》:总体上是一个「大方向」正确的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精灵宝可梦:大侦探皮卡丘》(DetectivePikachu)?

疯癫的A兵者,理工宅男一枚~

(多图预警~无剧透)

勉强回答一下:

虽然槽点很多,但是总体上是一个“大方向”正确的电影,整体基调的呈现方式是目前最适合 Pokemon 真人电影的思路。完全融入好莱坞产业链,就是所谓的“融合 Pokemon 元素的现实世界路线”而非“还原游戏中的宝可梦世界”,即建模尚可,特效可以接受,剧情简单,对游戏党、核心玩家、观众并不友好,但是大众向友好,走轻松愉快的路线。电影中现实世界为主体,宝可梦元素并不算太多。

各位要把这部电影以好莱坞“live-action”的标准来观看,而非是日漫真人化,这部电影并不基于正作世界观,也和动画世界观没有联系,正确的“观影姿势”是“放空大脑”体验。

如果大家弄清楚《大侦探皮卡丘》为何会选择了旁支系列游戏作为背景设定,就明白这个电影其实选择是“比较明智”的。

近几年中,有大量的日本动漫改编真人电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扑街”或者“差评如潮”,本质原因就是在三次元电影荧幕上面完全还原二次元场景,并不容易。能做到美漫“漫威宇宙”那种,简直凤毛菱角,对日漫很多真人电影的成本而言,根本无法实现。

《大侦探皮卡丘》则比较“取巧”,走了一个类似于 20 年前的《精灵鼠小弟》的路线,以现实世界为主体,并不致力于还原游戏中 Pokemon 世界,人与精灵和谐相处,主角还能交流:

这种定位使得《大侦探皮卡丘》成为大众化的电影流水线产物之一,注定会让部分所谓的“核心玩家”、“老观众”失望。所以,观影的时候,感觉很明显,身边的老玩家、老观众,都觉得槽点很多,而看得最开心的都是那些只知道一些 Pokemon 基本东西的路人观众,50 岁的老奶奶和 10 岁的孩子是我当时观看的影院中看得最带劲的。

所以,这部电影的正确“观影姿势”是“放空脑袋”,忘记一切 Pokemon 设定,跟着剧情走就行。放送身心,体验美国人理解的“宝可梦幽默”。

这种“融合 Pokemon 元素的现实世界路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剧透)


剧情上:内容相对简单,而且是“线性”的,几乎没有分支,剧情不用动脑

整个《大侦探皮卡丘》电影,完全就是一个“线性结构”,悬疑点不多,除了主线之外,几乎没有需要观众动脑理解的。剧情上各种事件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先后承接”,上一个线索引发下一个事件:

最初寻找父亲,到审问宝可梦,到地下格斗场,再到后来的基因改造中心,剧情上几乎完全线性,除了皮卡丘自身召回回忆以及主线悬疑揭秘(市长阴谋)外,几乎不需要任何理解,全程跟着剧情走就行。这其实算是一个短板,主线剧情不是那么吸引人。实际上,剧情和旁支游戏《名侦探皮卡丘》关系并不算很密切,从古德曼和皮卡丘见面开始,剧情已经不同了。

另外,电影世界观虽然基于 3DS 平台上面的旁支游戏《名侦探皮卡丘》但是实际上剧情“改编”很大,原创性很明显,未接触过这款游戏的同学不必有任何压力,通关过的同学请不要觉得这作会动画化很多游戏内容,其实并不算“忠于原作”,毕竟走的是真人电影的路线。


设定上:摒弃几乎一切 Pokemon 正作游戏世界观、动画世界观设定,以人类现代世界为主体,融合 Pokemon 元素

《大侦探皮卡丘》和所有日漫真人版一样面临“二次元元素”和“现代摩登社会”如何融合的问题,这里《大侦探皮卡丘》做得非常好!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制作方为何选择了《名侦探皮卡丘》作为背景而非正作游戏?这个问题代表了制作方的思路,可以说也是目前 Pokemon 电影走向好莱坞,走向三次元大众的“唯一途径”,即以现实世界为蓝本,融合宝可梦元素,而非花大价钱“还原世界观”

《名侦探皮卡丘》作为旁支世界观,有太多设定上和主系列不同的地方,亦与动画世界观不符。但是,对于真人电影而言,却有不少优势:

地区独立,精灵和人类和平共处,便于展示生态,也不受游戏正作限制。

大都市,与现代社会相近,也便于取景。

皮卡丘和主角可以随意对话,各种吐槽,对于电影幽默元素很有帮助。

然而即使如此,《大侦探皮卡丘》电影还是没有全盘接受旁支游戏设定,几乎变成完全和类似于《精灵鼠小弟》这种动物拟人化(live-action)电影,使得它完全融入到了“好莱坞流水线”体系之中

所以,这作电影根本不致力于还原“宝可梦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中如何添加宝可梦元素的问题。比如添加了指挥交通的怪力,比如在酒吧吧台工作的乐天河童,比如实验室中的超梦,以及警察使用的“警犬卡蒂狗”,

电影这种世界观设定,目的就是走向全年龄,走向大众化,这也是 Pokemon 要打造真人电影的出路所在。Pokemon 产品体系中游戏(主机、掌机)、TV 动画、2D 剧场电影、桌面游戏(卡牌 TCG)、动漫周边、授权商品已经几乎渗透进入每一个行业。真人电影,需要扩展人群,只有走非“粉丝向”的蓝海路线

Pokemon 作为一个流行文化符号,在世界上可谓家喻户晓,但是真正了解设定、世界观等详尽内容的,毕竟是少数。Pokemon 打造真人电影就需要蓝海观众,知道一些 Pokemon,让 IP 提供最初的宣传,电影本身却可以不附带任何“包袱”观众,阖家欢乐,老幼妇孺都可以在闲暇放送的电影,这个路线选择非常正确。走前辈“live-action”套路,卖萌搞笑 + 不用动脑的剧情,让那些非粉丝的人走进电影院。


战斗与特效:比较类似于好莱坞流水线产物,特效建模水平不低,争议点在还原度问题上

《大侦探皮卡丘》并不以剧情见长,战斗和特效还是不错,在日漫真人化范畴内,绝对是“平均水准”以上的制作,人类和宝可梦之间的互动,宝可梦之间的战斗,并没有太多“违和感”:

战斗画面在日漫改真人领域,算是相当好的了,几乎没有什么违和感。穿帮镜头至少不那么明显,在宝可梦综合研究所以及后来的巨型“土台龟”山,贯穿全程的皮卡丘,以及都市中酒吧、垃圾桶等都比较到位,后期出现的超梦总体上差一些,不过也绝对看得过去。

建模和特效被“吐槽”主要不是因为水平多差,主要是“还原度”的问题。二次元“真人化”中,不可避免就是形象出入,尤其这次启用的是当年那组“现实世界宝可梦”的画师,人员思路上比较现实风,所以导致了不少观众、玩家对精灵建模的质疑。

比如胖丁、比如乐天河童等。我个人觉得建模确实一般,而且并不是亮点,但是战斗和特效应该是比较到位的,至少不少减分项。我个人觉得属于好莱坞流水线中的“正常发挥”,没多亮眼,也绝对不算差。


我的评价:我个人愿意给出正面和积极的评价,因为电影“真人化思路”战略上是正确的,但是战术上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还要看后续票房表现

Pokemon 系列真人电影,不需要“复读”2D 动画电影剧情,也不需要在 2 小时之内展示所谓的“正作游戏”,而是要开拓新的市场,和一种新的媒体模式。电影《大侦探皮卡丘》最大的意义并不是荧幕还原游戏,而是奠定未来 Pokemon 真人的模式和基调,目前就这一点来看,做得比较到位

这其实也是有很大风险大的,但是“走出舒适区”本身确实是正确的。Pokemon 作为 ACG 巨头,进一步走向大众,玩游戏 - 动画联动的老一套肯定是很难再拓展新观众的。改编设定和剧情,基本是势在必行的,这一点并不值得声讨。

这样做,也是融入好莱坞流水线中重要的一环,给予一定的自由度,变成美国电影生产线上的一部分。但是,毕竟会得罪不少所谓的“情怀观众”(没搞清楚设定,无脑来看童年印象中的皮卡丘)以及部分“核心玩家”(熟悉设定被颠覆),这也是争议所在。

唯一衡量这种尝试的标准是票房反馈,评分其实都不那么重要。作为“让宝可梦来到现实世界”的尝试,观众、粉丝打分本身就参考意义不大,关键是对本系列了解不多的“路人”是否“买账”,而掌握在核心玩家以及老观众手中的风评、口碑云云,与之相比没有多大参考意义。

至于吐槽“可达鸭击败三个甲贺忍蛙”以及“皮卡丘和超梦正面打”,这种带入游戏世界观的内容的评论,基本都可以忽略,这作摆明了不是给核心玩家看的。

这里兑现的内容是“百变怪变人”、“宝可梦在地下竞技场格斗”、“宝可梦转基因实验”、“宝可梦在城市中大闹”,这种明显以现实世界为主体的思路,根本和往期游戏动画世界观不同:

《大侦探皮卡丘》致力于在摩登社会时代背景下,融入二次元的宝可梦元素,尝试尚属首次,但是大战略方向确实是正确的战术问题也有不少

主线剧情吸引力,依然有待提升;

(主线剧情在中期就可以略为猜到结尾,即使没有玩过旁支游戏)

比较脸谱化的反派,以及相对单薄和略显老套的故事;

(父子:从不相往来到互相理解;人与宝可梦:从相互吐槽到真挚友情)

建模和特效还有上升空间;

(主要是提升一些还原度,某些内容不是观众心目中宝可梦的样子)

然而,以这作的制作人员、演员配置等来看,应该不属于大成本制作,就目前电影质量来看,算中上级别,值得一看,主要是还是这个基调定的比较符合大众方向,也和好莱坞契合,主要就是看观众票房反应了

最后晒一下“电影赠品”,在美国观看《大侦探皮卡丘》送一包宝可梦集换式卡牌(PTCG),里面一张侦探皮卡丘,一张胖丁。(弱的不行,没有实战价值)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