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难点,不仅是学会分类而已

图片:RitaE / CC0 垃圾分类的难点,不仅是学会分类而已

上海实行垃圾分类的最大阻碍可能是什么?

看理想,微信公号:ikanlixiang。看见另一种可能。

1. 垃圾分类的难点,不仅是学会分类而已

垃圾分类对每个参与这项计划的人,其实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首先,就是要求每位民众具备一种更强的日常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是重视环保的意识,同时要求一定程度的“专业性”,能够学会辨认生活中的各种物件,了解它们的成分和属性,以及后续垃圾处理的相应措施。

相信现在上海的朋友都更加了解各种化学常识,中学学过的知识现在都能学以致用,恭喜你们。

其次,就是要求居民能够付出足够的时间成本,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认真地对垃圾进行分门别类,同时还要按照“定点定时”的投放规定,其实这无疑都在增加居民的负担和生活成本。

再者,垃圾分类的背后需要一个极为庞大且复杂的物流以及垃圾分拣系统。

施行垃圾分类后,可想而知,垃圾车的回收和运送路线将更加复杂,所以尤其需要一套强大的物流系统的支撑。除此之外,垃圾回收之后,在处理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套严格的处理方法以及回收再利用的基础产业支持。

当然,政府的相关法规以及执法严格程度,也会对此产生一定影响。

只有这几个环节完全紧密配合,才可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原本想要达到的目的。

台湾地区也曾施行过一段时间的垃圾分类,很多台湾人也非常引以为豪。但是在过去一两年时间内,陆续有许多报道和纪录片都揭示了:原来即使民众做好了垃圾分类,后续到了垃圾处理业者的手中,这些垃圾又被随意处理了。可以说,之前民众所做的垃圾分类,其实一切也都还是枉然。

2. 垃圾分类的目的,从道德理由发展到环保意识的兴起

说回来,到底我们做垃圾回收、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历史上,最早进行垃圾分类的理由,其实很多时候是与道德相挂钩的。

比如中国古代,人们就特别珍视纸张或者印了字的纸张(习字纸),尽管他们并不会把这些纸张用以再造,而是拿去焚烧,其实有点类似敬奉天上神灵的意思。

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和美国人,他们也提倡进行垃圾分类,同样也是因为一些道德理由。比如他们认为浪费是非常不好的,这些废旧的物品可以再利用,可以分发给下层平民百姓,是这样一种理念。

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工业污染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大众才意识到,原来垃圾是如此高污染的一件事。特别是,如果将垃圾全部投进焚化炉焚烧,许多物质经过高温焚烧会排放出各种有毒气体,不仅污染环境,同时也严重威胁民众的健康,包括对垃圾进行掩埋。

所以,这是垃圾分类第二阶段的理由及想法,也就是认为要防止毒害物质进入大自然的循环当中。

到了第三阶段,就是今天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环保意识的兴起。

环境保护意识,尤其对于全球暖化的防治,这种意识出现之后,垃圾分类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全世界慢慢普及起来。

为环保而进行垃圾分类,德国在这方面其实做得相当出色。德国人的垃圾分类也相当精细,几乎是以制造汽车的专业精神来处理垃圾。

德国民众常常会自己带着垃圾,到专门的资源回收站(尤其是较为大型的物件,回收还全部要求另外收费),最好是自己开车将垃圾运送到专门的处理场所,进行分类投放,这个过程里不一定有很多人工参与,更多是依靠民众自助自发的精神来完成

在精细程度、认真程度上和德国人有得一比的日本人,又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呢?

3. 垃圾分类言必称日本,但日本模式并不一定值得学习

实际上,日本一直施行比较高度的地方自治,所以每一个地区的垃圾分类办法还都不完全一致,比较粗放的地区,垃圾分类一般分为四类足矣,相对精细一点的地区分类则可高达几十种,所以垃圾分类在日本变成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每个家庭,尤其是日本家庭主妇们,都要学懂如何处理家里的垃圾。而且在日本,还不只是分类那么简单。比如,不同的垃圾会在不同的日子由专门的垃圾车定时定点进行收集,日本家庭需要按照特定日期将垃圾整理好,摆放在指定的垃圾收集点或是家门口。

以纸张为例,像书籍、杂志之类,需要以特殊的捆绑方法进行整理,并不是所有纸类都可以随意堆放在一起,必须分门别类,以一种特定方式进行捆扎并投放在合适的地点。

由于日本的垃圾分类太过细致,许多地方居委会或政府会分发给每个家庭一张详细的垃圾分类系统表格,在上面也会标注每个星期几会进行哪类垃圾的回收。许多日本人会将这张表格贴在自家的冰箱上,以保证自己能做一个正常的合格的日本人。

没错,日本人非常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做了某件事不合常规,或者这件事会麻烦到其他人。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因为做了这样的事会遭到歧视,所以日本人就很在意垃圾分类这件事。

因为如果一户人家垃圾分类没有按要求完成,垃圾收集车会拒绝收集这家的垃圾,并在垃圾袋上贴一个明显的标签,放置回原位。这一旦被邻居发现,就会被视作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因此遭到邻居异样的目光对待。

某种程度也说明了,垃圾分类怎么做、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其实也是一件与整个国家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事情。

日本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如此细致,甚至极致的地步,和日本人本身喜欢分门别类的性格分不开;更重要的是,这和日本那种强大的统一国民纪律性也非常相关。

但是,如此极致的垃圾分类究竟有没有用,其实是存在诸多质疑的。

就效率而言,有人计算过,平均一位日本家庭主妇每天花在垃圾分类上的时间大概是10到12分钟。假如每天都需要花费这么长时间进行垃圾分类,从经济效益上来说真的有意义吗?

今天每当我们提及垃圾分类,往往都会以日本为例,或者羡慕日本的做法,但即便是如此细致的日本垃圾分类方法,也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4. 另一个角度认识垃圾分类,究竟是加剧低效率,还是创造新就业?

实际上,日本国民自身,也对垃圾分类发出过许多反对声音。因为很多人认为,那种极度繁琐的家庭端垃圾细分其实根本没有意义。

首先,许多家庭其实并没有办法完全精准地按照要求分类,这无疑增加了后续的分拣成本;其次,原本只需大致分出几种垃圾类别其实就足够了,将垃圾分成几十类反而耗时费力,而且这种垃圾分类方法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可能还要更大。

在全世界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国家里,其实消耗成本最高的就是物流成本,也就是垃圾的收集和运输。

当垃圾分类越细致,其中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就越多,而且物流导致的碳排放也会随之增加,最后的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相比之下,更多人相对推崇德国、美国、英国、欧洲等国的做法。

这些国家里的垃圾分类,通常只需要民众将垃圾粗略地分为三四类之后,垃圾会交付到专门的垃圾处理业者手中,由他们做进一步的分拣和分类,这样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分拣更加精确,相比日本对于个体家庭的极高要求,是一种更切实、更高效的做法。

你可能会好奇,作为到日本旅行的外国游客,是不是也必须遵守如此极致严苛的垃圾分类法呢?

游客的确也需要有最基本的垃圾分类常识,但通常仅限于在大街上以及便利店门口,当你需要扔垃圾的时候,只需要按照垃圾桶上标识的基础分类方法投放即可。

如果是在酒店里,酒店一般都会安排专人以人工分拣的方式来处理住户丢弃的垃圾。

这也就涉及到,垃圾分类其实到现在为止都面对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它其实依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高度依靠人力。

你可能会认为这种人工分拣方式效率非常低,但实际它又造就了一整个产业、造就了新的就业机会。

尽管在日本,由于老龄化社会人力资源已高度短缺,这种垃圾分拣工作实际上很不经济。但是在中国,许多人则认为,我们的垃圾资源回收处理,实际上为许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提供了一份工作以及重要的生活收入来源。

而问题就在于,他们身处的和日常面对的环境,究竟是不是一个相对比较安全完备的环境?

如果后端的垃圾分类及回收处理,业内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标准,最后垃圾还是会让许多从业者深受其害。


本文原载于刊例公众号《梁文道:我们扔弃的垃圾,恰恰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来源于看理想APP-梁文道音频节目《八分》,转载请联系公众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