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正在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

图片:《逆时营救》 中国科幻电影正在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

王义之,凡影合伙人

中国科幻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违和感”。

2017 年,我所在的团队凡影市场研究中心曾对国产科幻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品类研究。此次研究分为行业调研和观众调研两部分。其中,观众调研部分是协同腾讯影业合作完成。

在行业调研中,通过对 IP 开发、制片人、导演等国内核心科幻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以及观众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对国内创作者来说,“违和感”是观众接受中国科幻片的重要阻碍

针对这个问题,他们也思考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其中一部分已经落到了实际的操作中,还有一部分尚待实践。

什么是“违和感”?通俗来讲,就是观众看到一个高科技场景中有中国元素时会觉得别扭或者“出戏”。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之所以棘手,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与科幻题材间天然存在一定的违和感。和喜欢眺望星空、浪漫冒险的西方人不同,从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开始,国人早就把目光聚焦在现实生活上,脚踏实地、笃行务实成了中国人的标签。中国文化中的“中庸”、“和谐”等核心元素与“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等常见的科幻母题之间难以找到匹配点。

受访的科幻片导演认为,我们国家本身缺乏创作科幻片的文化土壤。美国之所以能拍《变形金刚》,是因为他们有汽车文化。美国人从出生到老去有一半时间都生活在汽车里,汽车可谓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因此当他们的汽车变成人形,又具备人性的时候,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而中国人不会,我们没有汽车文化,汽车对我们来说依旧是身份的象征。

中国人内心缺乏与科技或机械的情感绑定。“科幻美学”本质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工业革命带来的标志性美学变化却对中国的影响极小。国人对科幻作品的认知和审美完全建立在西方的美学体系之上。

我们常看到好莱坞科幻大片为迎合中国市场,常生硬地加入一些中国元素,而在通片的异国环境中,那些无法和情节环境有效融合的中国元素难免成为一种尴尬的存在。于是,这些作品形成了反作用力,在无形中拉大了“中国元素”与“科幻”之间的距离。

其实,作为电影“重工业”的科幻片与国家综合实力是直接挂钩的。这不仅是说,科幻片的拍摄需要国家综合实力作为硬件基础,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感受到的国家实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观影感受——如果电影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差别太大,就不可避免产生违和感。

解决“违和感”的 3 点可行性策略

那么,从现阶段来看,有哪些解决国产科幻“违和感”的方法呢?结合科幻片创作者的思考和观众的认知偏向,凡影试着和被访的行业专家一起,总结了一套可操作的解决策略。

我们通常将影片分为价值观、情节动作和视觉元素三个层面,而国产科幻片需要在这三个层面都需要解决“中国元素”融入的问题。

1、寻找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观与故事主题

在以往失败的案例中,我们常看到的是“中国人演了一个西方故事”。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国产科幻片在价值观和故事主题的设定中,都要体现中国独有的的文化、伦理、宗教和哲学等精神内核。

某位受访导演将“中国科幻”比喻为一个“人”,他有灵魂和衣服,但灵魂在一开始很难触摸。衣服有很多现成的样式可供选择,比如好莱坞式的、日本动漫式的。但这些衣服都不适合,必须打造一个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衣服,因此得先找到灵魂。寻找“灵魂”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探索“中国科幻”的内核。

例如,中国一直强调不做超级大国,“和谐”、“以和为贵”是我们文化传统。因此,太空战争等相关内容,可能就不适合国人的传统观念。同样,中国人普遍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中体现的个人英雄主义显然也不太适合我们。因此在面临“一个人拯救世界”和“一群人齐心协力去解决危机”的两种设定中,后者或许是国产科幻类型更好的选择。

2、构建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情节动作

故事题材框定了影片的主体情节,要想建构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情节动作,得先从题材的选择着手。

科幻类型中存在诸多题材,但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当下的国产科幻片。结合受访者的思考和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我们对常见科幻题材进行了下列分析:

我们发现“灾难”题材与中国人生活最息息相关(很多灾难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或许是国产科幻片题材的最优选择。而“超级英雄”、“外太空”等题材中国文化或科技发展水平相去较远,因此是需要谨慎选择的题材。

除了灾难题材之外,喜剧题材也是国产科幻片一个可行的方向。喜剧情节在理论上可以把任何“违和感”、“尴尬感”转化成“幽默感”,这也是新世纪国产科幻片率先采用的策略。另外,一些基于科幻背景下的现实主义题材也是现阶段值得尝试的方向,如架构与未来科技发展水平下、以表达人物间情感为核心的“软科幻”项目。

具体到人物的行为动作中,符合国人处事特点的设定则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受访者认为,中国科幻片中的人物面对科幻元素的反应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符合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事特点,比如请客喝酒、送礼物和给人留面子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现代社会中提取与科技有关的行为,比如当下一些基于新科技手段的社交活动等。

3、挖掘能激发国人科幻想象的视觉元素

国产科幻片中的视觉元素,要想不违和,就必须与现实生活存在某种联系。反过来说,就是国产科幻片应尽量选取现实生活中能激发人们科幻想象的视觉元素。

在拍摄中,可以将场景设置在中国标志性建筑或标志性自然风光之中,并尽量露出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包括图腾、服饰、器物等(如龙、汉服、中国结等)。

此外,演员以具象呈现在银幕上,本身也是电影中的主要视觉元素。而在选角方面,国产科幻片应尽量采用有丰富的想象力、并给观众距离感的演员。为什么需要“距离感”?因为有“邻家”亲切感或以“淳朴气质”见长的演员和大众生活过于贴近,其个人形象往往缺乏科技感和未来感,观众接受难度可能会增大。

因此,相对而言,新人演员和演技派明星更适合国产科幻片。新人的陌生感有助于观众产生距离感,观众对新人演员不存在刻板印象。而能够塑造多种角色,在观众心中没有被“标签化”的演技派演员,也可以胜任有距离感的角色。

对于科幻片中演员的表演,受访导演认为应该采用偏向舞台剧式的美学风格。可以启用话剧演员来饰演剧中角色,将人物的行为和说话的方式与日常生活刻意区别开,这样才能把观众从现实生活里抽离出来,进入新奇的科幻世界中。同时,由于科幻电影常在绿幕中拍摄,有话剧表演经验的演员或许更加合适诸多的无实物表演。

但仅仅露出中国视觉元素是不够的,它是影片的表象层面。视觉元素与影片本身的故事内核应相契合,避免标注性元素的单独出现给观众“单摆浮搁”的感觉。也即,在确定一个价值观之后,影片的情节动作、人物行为举止以及各种视觉元素,都应与这个价值观有紧密的联系。从视觉元素到情节动作再到价值观,这三个层面应该打通,形成一个统一体。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们的特效水平日益赶超好莱坞的当下,“违和感”成为创作者拍出本土化科幻片的首要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产科幻片从视觉元素到价值观都应仅仅围绕中国文化与中国式审美。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其实不仅要懂“科幻”,更需要懂中国文化和中国观众。

这项研究在 2017 年完成,当时多位受访者表示:可能五年之后观众群会发生一个迭代,即 00 后的成熟。他们本身成长于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相比 90 后和更年长一代,对科幻的事物接受起来没有障碍。当观众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违和感”的问题或者就会迎刃而解。

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