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狂的麦克斯》借鉴到《星球大战》,这部片子的野心不小

图片:《掠食城市》 从《疯狂的麦克斯》借鉴到《星球大战》,这部片子的野心不小

如何评价电影《掠食城市:致命引擎》?

毁男孩的小图纸,建筑研究僧/电影美术 公众号:电影建筑师

趁着国内首映,冒着北美票房已经扑街的风险预警,我还是第一时间看完了这部电影。

也许是上午硕大的电影厅只有我一个人的缘故,刨除略微单薄的人物剧情(高概念电影通病),这个基于小说但非常 Fantasy 的蒸汽朋克世界观确实立住了,叫人沉浸其中。

本片基于菲利浦·里夫(Philip Reeve)受蒸汽朋克启发的小说“致命引擎四部曲”,讲述的是现代人发动量子战争(故事里称为 60 分钟战争 Sixty Minute War)后 1700 年的事情。

菲利浦·里夫的“致命引擎四部曲”小说

这个核战争的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游戏《辐射》系列的末日废土世界观。实际上,影片中 60 分钟战争的对立方与《辐射》的中美对抗背景如出一辙(感叹下祖国地位的强大...),但显然,《掠食城市》并不想完全靠“捡垃圾”来串联故事,片中的人类拥有了新的混搭式文明,通过研究“古代人”(即我们现代人)的历史,在蛮荒的大狩猎场(great hunting ground)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牵引城市”

60分钟核战争后1700年的世界版图——大狩猎场

就像 19 世纪的日不落帝国一般,殖民文化在末世后又开始盛行,最突出的标志便是影片中的最大“牵引城市”——伦敦。它由层层叠叠的建筑堆积而成,依靠巨大的履带传动装置快速移动,靠吞并其他小城市的资源为生。

震撼三连~

这个移动大都会的概念最难的部分在于写实化表现,如果仅仅只是繁复的堆砌和拼凑,可能让观众觉得像是一个愚蠢出戏的卡通玩具。设计师借鉴了大型采矿车和房车的结构,并考虑赋予更多观众熟悉的现实建筑元素。

牵引城市——伦敦概念图

电影团队从剧本的落地性出发,去设想末日终结 1700 年后人们社会的样子。所以你会看到这个移动伦敦也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并从上到下呈现“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将总高度达 860 米的城市分为了 7 个阶层,最上层是统治阶级,有博物馆(里面供奉着小黄人)、研究机构、空中花园,甚至是大家最熟悉的当代地标——圣保罗大教堂

牵引城市伦敦最顶端的圣保罗教堂

仔细看的话,教堂并没有完全照搬现实,而是融合了蒸汽朋克的标志性工业管道与现代建筑结构,从逻辑上可以理解为未来的人们将圣保罗大教堂的战后遗迹与回收的旧金属原件进行修复拼贴,用在了新伦敦的建造上。

现实中的英国圣保罗大教堂

新的圣保罗大教堂只保留了穹顶及以下的主体部分,造型上更具权利与邪恶感,但估计还是有很多观众没料到它最后变成了反派研制量子武器“美杜莎”的基地与发射井。

整个移动伦敦看起来还在不断地被持续建造之中,且每个阶层及区域都能独自移动。电影团队在各层中创建了一些小岛,他们称之为 Lily Pads。小岛上面有成簇的建筑物和社区,由各自的复杂悬挂系统支撑,允许在各层中进行一定限度的移动。这增加了一些视觉上的趣味和松弛感。本人认为那个利用摩天轮改造的室外电梯非常具有想象力,且符合背景设定。

说到蒸汽朋克,很多人会联想到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或者《哈尔的移动城堡》,但《掠食城市》似乎想加入更多的元素。伦敦越往上的部分,建筑越趋近于哥特风格,参考了当今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样貌,但却加入了很多现代建筑才有的铬金属玻璃材质,特别是城市正前方的盾形立面。

正立面类似盾徽或盾牌的巨大装饰,与美杜莎的意象相契合

城市下面两侧的狮子容易让人联想到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狮子雕塑,但比现实中的要大得多,更显冷酷和威严。仔细看,它们是由金属板制成的。狮子体内的结构可以通过头部张开的嘴看到,而它实际上是城市的甲板。狮子的下部是大型军事风格的履带传动装置,从艾布拉姆斯的军用坦克中寻找灵感,时速高达 300 英里(为了在镜头中突显动感)。

伦敦的正立面可以看到两侧的狮子雕像

现实中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狮子

除了伦敦之外,大猎场上的其他城市都带有现实世界的影子。比如影片开场被吞没的小型牵引城市萨尔扎根(Salzhaken),具有德国矿业小镇的气息,贩卖奴隶的锈水市场(Rustwater)有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质感,而片中所谓的“山国”(Shan Guo),虽然导演极力解释说它并不是“中国”,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依山而建的藏式建筑,混杂着印度及印第安符号。而那个阻挡外围牵引城市入侵的防御墙(Shield Wall)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万里长城。

影片开场的德国矿业小镇城市群

矿业小城——萨尔扎根

锈水奴隶市场的牵引城市有部分俄罗斯建筑特征

依山或依城墙而建的山国

不知道为何西方人幻想世界的东方建筑总是层层叠叠的错落式结构,这也许最早是受到了宫崎骏的启发,但近几年日韩的《鎌仓物语》《与神同行》都在不断地放大这种特征。《掠食城市》中的山国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人们依靠城墙的抵御在山间种植耕作,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信仰,拥有着反殖民主义的性格特征。

《鎌仓物语》中依山而建的黄泉国

总体上来说大猎场的每个牵引城市设计都是对这个庞大世界观的完善,工业质感融合着 19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与当代未来派美学,从建筑的设计角度来讲,亮点不断。

未来城市设计,或者说,未来可移动式城市设计一直是建筑学理论界有趣的话题。

建筑电讯学派(Archigram)提出的“行走城市”

建筑电讯学派(Archigram)是 1960 年以彼得·库克(Peter Cook)为核心的英国前卫建筑组织,主要成员都学习于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他们在对 20 世纪 60 年代的建筑与社会现象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前卫的设计理念,包括“插入城市”(Plug-in City)、“立即城市”(Instant City)、“行走城市”(Walking City),可以算是最早的移动城市概念设计师。

后人根据他们的设计图还原的写实版“行走城市”样貌

移动性在当时是整个“建筑电讯”小组最重要的设计哲学。它们都是一个个巨大的多功能空间聚合体,并且外形如同机械怪兽,长着椭圆形的躯干,靠数个机械臂支撑和移动,头部有机械眼判断方向,当需要与其它“步行城市”发生连接时,它会伸出机械吸管吸附在彼此身上,具有很高的讽刺意味与批判性。

2010年eVolo摩天大楼设计竞赛作品,带有脚的城市综合体

对未来的构想从来没有停止,如今,很多建筑设计竞赛不但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还不断地探索未来的人居世界。典型代表有国际空间建筑设计竞赛Moontopia、摩天大楼设计竞赛eVolo 等,经常出现令人惊叹且可信的未来建筑设计佳作。

2012年eVolo摩天大楼设计竞赛作品,Moving City

回到《掠食城市》,它的建筑设计是由一个专业的概念艺术与布景设计团队完成的,并由本片的艺术总监(Production Designer)丹·汉纳(Dan Hennah)领衔。

丹·汉纳以《指环王 3:国王归来》布景陈设师的身份与艺术总监格兰特 - 梅杰、概念插画师艾伦·李共同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后,晋升为了彼得·杰克逊《霍比特人》三部曲的艺术总监,并迅速参与进了《雷神 3:诸神黄昏》、《掠食城市:致命引擎》等大片项目。他还在《霍比特人》中客串了夏尔的老寿星之一“老图克”

由丹·汉纳客串的霍比特人“老图克”

设计牵引城市的世界可谓满足了丹·汉纳年少时的两个梦想。他在新西兰黑斯廷斯附近的一个农场长大,17 岁时在惠灵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建筑学专业,并在惠灵顿和纳尔逊为不同的建筑师工作了五年。除了建筑之外,汉纳还是一个航海爱好者,他甚至辞职跑去拖网渔船工作了一段时间。

无论是伦敦还是萨尔扎根,丹·汉纳在设计这些幻想城市时似乎带着对船舶与建筑的喜爱,甚至这份热爱还体现在了蒸汽朋克世界典型的飞行器设计中。

反派的飞行器概念设计图

概念设计师在丹·汉纳与导演的指导下设计了大部分的场景与飞行器

甚至影片中还出现了空中之城——航空港(Airhaven),仿佛这些元素都从宫崎骏的《天空之城》、《红猪》等影片中走了出来,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记得去年我曾经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参观了吉卜力三十周年回顾展,不仅见到了“天空之城”的模型,还了解到了整个蒸汽朋克飞行器的设计发展史,完全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技术逻辑。

吉卜力三十周年回顾展上的飞行器模型

航空港概念图

但总体上来说,就像其他回答里提到的,影片很多人物动机显得很单薄,叙事的完整性因为场景及人物信息量的庞大而大打折扣,甚至那个莫名的“生化人”爸爸基本沦为了本片最大的败笔。不过在观影的过程中,我能看到很多本片想要借鉴与达到的对象:伦敦及其内部有《哈利波特》的文化背景特质,伦敦和移动的建筑构造都仿佛在致敬那个压抑且森严的英国魔法部;中间部分的废土质感参考了《疯狂的麦克斯》,无论是废品收集还是奴隶叛卖,都把人拽入一个工业质感的野蛮世界;最后的大战部分有《星球大战》的规模和科技感,这要归因于近些年特效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成本的下降。

影片最后的特效大战场面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虽然本片的票房不甚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好莱坞对于这种基于经典 IP 小说的高概念、大世界观电影的制作能力还是远远在其他国家之上的。而这些幻想电影如果得到主流观众的喜爱,其商业价值往往会大大超越票房本身,相关的主题乐园、游戏、手办、玩具等衍生品将带来无比强大的产业发展动力,这或许也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所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