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向左,ofo 向右

图片:Dil / CC0 「老大哥」向左,ofo 向右

ofo 小黄车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成这样的?

知乎用户,互联网公共政策研究人员

利益相关:ofo 前员工

ofo 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或者按题主的说法“一手好牌打成这样”,根本原因是中国互联网资本市场一度近乎疯狂的流量迷信,关键原因是滴滴的“高段位”操作。

流量迷信这个根本原因其实好理解,过去一段时间(甚至包括现在也是),中国互联网对流量的追捧,达到了近乎宗教式的崇拜。不管是做什么产品的,甚至是没有产品只有忽悠的,不管你怎么操作,只要你能聚拢流量,就有人投你。你流量越大,他投得越大方。所以,共享单车曾经一度被视为线上流量和线下应用场景的绝佳组合和转化通道。在真正的物联网技术还没有落地的时候(直到今天也是),共享单车以一种逆向思维的短平快的方式,实现了把现实中的“物”(单车)连上了人们手中的“网”(由移动互联网关联起来的整个在线生活)。换言之,共享单车在 VC 眼中就是流量入口。什么绿色出行啦、共享经济啦,坦白讲,对 VC 而言,这顶多也只是话术。虽然事实上,共享单车的社会价值,其实最值得研究开发的,正是交通和环境效益,但 VC 不关心,他们每天追问的只是流量、流量···

关于滴滴这个关键原因,考虑到一切并未尘埃落定,不想说太具体。粗线条地讲,首先滴滴对 ofo 的认知,始终是戒备心很强的,始终是担心 ofo 切入网约车市场的,这一点是一以贯之的,而且是不断加强的。反观 ofo 对滴滴的认知,倒是有过转折。

所以,起先投 ofo 就是带着很强的控制欲来的。站在 ofo 的角度呢,滴滴的控制欲,在早期还能理解或者说忍受,就当是久经沙场的老大哥来手把手传授经验吧。到了 17 年中,矛盾问题激化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这个矛盾激化真不是单方面的 ofo 创始人自己任性,而是滴滴确实到了扼住 ofo 咽喉的地步。比如说 ofo 很早就开始研制电助力单车(摩拜现在已经推出了同款),技术上并不落后,滴滴派到 ofo 的高管觉察后立即切断了财路,整个一个项目部断粮。

ofo 不是没想过缓和或者说求和,比如给滴滴写保证书保证不进入网约车市场(这件事网上早就有人爆出来了,不过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但滴滴对 ofo 的戒备心始终如一,一纸保证书管什么用,商场如战场,上亿的合同都能撕毁。这里我也想说一句,ofo 在这件事上还是暴露出了自己的不成熟。与虎谋皮啊,你的办法就是写份保证书,保证自己一定乖乖的,然后眼巴巴地看着对方,希望对方发善心放你一马?姜是老的辣。滴滴老板和 ofo 老板,论出身,论经历,真的,不可能是一路人。滴滴老板什么样,我没资格评价。ofo 的老板,真的太善良。善良,在这里真的未必是好事啊。

更大的问题是滴滴派来的人直接策划实施了去年下半年 ofo 的“烧钱”。当然,我们现在事后来看都是马后炮,当然可以很轻松地说,是 ofo 自己那时候不清醒,为什么要同意实施烧钱营销计划呢。可站在当时,滴滴一直在劝说 ofo,唯有烧钱,使劲烧钱,烧死了对手,把自己烧成流量巨无霸,你才会有融资,花不完的融资。一方面使劲给灌输这种“大烧才能大赚”的鸡汤,一方面又领来软银搞尽调搞出一副真要融资的架势。这一烧,流量确实是烧出来了,日订单峰值 3200 万啊,真不是开玩笑,这数字能让所有 VC 疯狂的。但也显然让滴滴陷入了更深的戒备心。当时做过一个分析,从一个骑车客户端往打车上引流,远比,从一个打车客户端上往骑车上引流,容易。这个结论让滴滴坚定了决心,ofo 要么死、要么收,否则就是养虎为患。

于是,后来就有了网上热传的所谓 ofo 高层贪腐的消息。坦白讲,谣言啊,ofo 高层根本没有什么人手一辆特斯拉,有人根本连驾照和私家车都没有。这个谣言怎么来的,我不说了,大家自己想。总之,软银搞了三个月尽调,没有下文了。所以结局就是,钱少了,融资没来,这副牌,就算是完了。

后来网上热传的什么“ofo 创始人一个电话让滴滴的人滚”之类的,要是不看前因后果,真的会让人觉得是 ofo 任性。但看了这前因后果,大家自己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