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公司招聘时,都要求 3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图片:Tobias van Schneider / CC0 为什么很多公司招聘时,都要求 3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为什么很多公司招聘时都要求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个三年的分水岭到底意味着什么?

Stacy,公众号:Stacy职场记,《能力变现》作者

要求有三年的工作经验,大概是因为职场前两年都还处于小白阶段做一些基础打杂含金量没那么高的事情吧,到了第三年之前的积累才能够帮助做一些独立的项目。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大神一年就能赶上别人好几年工作经验的。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职场前四年的一些事,分享一些感受。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不能作为任何的标准,因为毕竟每个人所处的阶段和水平,和行业、职位、环境、个人机遇、个人努力都有着很大关系,我的成长路径,相对来说比较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吧。

第一年:我竟然什么都不知道。

工作前 3 个月,这个行业的一切在我面前都是未知。我不知道这个行业的属性和特点,不知道利润的来源,不知道如何分析数据,更不要说如何从一堆数字中看出联系和特点,如何承担一个独立的小项目。

前 3 个月我做的事情主要是:

  • 分担组里的一部分日常工作;
  • 承担一些项目的零碎工作;
  • 学习一些新的系统工具,并分享汇报给老板和同事;
  • 定期整理数据;
  • 熟悉部门内部人员、分工、流程;
  • 其他一些杂事。

3-6 个月的时候,开始独立承担一些任务,偏具体执行。6 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独立制定一些规则和流程,和对接的同事沟通协作,处理工作上的一些摩擦。因为组织变动,一年内我经历了两任老板,管理者不同的风格有了初步的概念。

对于这个阶段的建议:

1. 多抓住作为一个职场小白的这个身份去学习、请教、尝试、哪怕犯错。之后的工作会越来越忙,不太会有这样的阶段专门学大块的知识了,多是边做边学。

2. 可以早点思考未来,但不要过分焦虑。说白了,这个阶段你焦虑也是没用的,因为以这个阶段的思维和视野,很难知道未来有哪些选择和方向。

第二年:按部就班,以为自己知道了。

这一年刚开始,就独自承担一些较大的项目,包括项目的规划筹备、沟通谈判、实施落地、以及后续分析总结。第一次做大项目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有点怯,不会谈判,和老板沟通汇报不及时,考虑问题不够周全缺乏备选方案等等。

也是一步步经过这个阶段,掉进去并爬出去这些坑,才会发现自己又比之前更强大了一些。我的公众号其实也是在这时候开设的,因为我自己也有许多血泪教训,想着一边学习总结一边实践。

工作一年半左右,熟悉各种规则,工作起来轻车熟路,开始承担一些更重要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每一次都要在一些点上做出一些新意。

最满意的一点是:独立策划并做成了一个项目,不是那种老板派下来的活,是在做竞调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点,然后我自己带着新来的同事,在日常工作之外每天加班完成的。最后效果不错,也是凭着这件事,我获得了升职。

对于这个阶段的建议:

1. 保持警醒,跳出公司的环境,了解市场和行业上大家都在谈论什么。

2. 做事要有主动性:不再是小白,老板会有更多期望的阶段。最好自己能主动尝试、小范围创新,对现有工作做一些改进。

第三年:推倒重来,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一年遇到一个内部机会,留下 v.s 离开,已知 v.s 未知。考虑了没多久,我就随直觉做出了选择,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全新的领域意味着机会多,个人曝光多,但是需要学新知识,重新摸索获取经验,负责的范围更广,承担的压力也更大。加上是核心部门,所以内外受到的挑战都不小。刚开始前半年会偶尔有挣扎,有挫败无力感。

两年半的时候摸索出来一些经验,找到了新的做事方法和路径。之后负责那时候为止最大的一个项目。有当时的老板指导,但是剩下所有的策划、分工、筹备、跨部门沟通合作、执行细节、项目落地,都是我来 lead。项目非常成功,后来还做了一次分享。

这个项目实际锻炼了我的领导力,领导力其实不仅仅指名义上的领导或者经理,而是影响整个团队,把事情做成。也是在两年半的时候,我开始带人,接触管理。

对于这个阶段的建议:

1. 培养自己的领导力:Leader 不是 title,是你做的事情。通过做事影响他人,也是自己领导力的体现。

2. 学习管理:无论现在和你是否有关,需要提前做准备。

3. 既要实践,也要有理论高度:先实践,实践之后再去找感兴趣、有需要的行业的书看,这样就对应上了,之前的实践能够和理论结合起来,拔高理论高度。这是一种思考和能力的升级过程。

因为这个阶段起,可能就会有猎头找上门来,senior 的职位都需要有高度和视野,你可不想永远只做基础执行工作对吧?

第四年:关注成长,知道自己不知道。

现在回想整个第三年,大概就记得那么几个特别大的项目了,一度刷新我之前做过的项目的规模。但是这一年我的感受是,能力上越来越“务虚”,前几年你只需要会业务,会做,做的时候想的周全就行了;这一年你需要会思考,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小则分析看待问题,大则运用在谈判和生意上。

这一年对我来说也比较艰难,工作压力比前一年更大永远是必然(因为 KPI 越来越重嘛),我也经历了不少职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升职失败怎么办?

情绪也是低落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也想过跳槽,后来我把视角关注在“个人成长”上而非“升职”这件事上,反而心静下来,更踏实做事。

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建议是:

1. 自己的期望会变高,当期望和现实不匹配时,先不要被情绪影响急着行动。问自己一些问题:现在的工作能否令我成长?是否还有自我提升的空间?

2. 不断反思并调整。

这个阶段会有老员工的一些不好的特点和心态,我自己也是做得不太好,深深觉得需要反省。

3. 发挥自己的长处。

这个时候过了迷茫期,大概清楚自己擅长什么,也比以前更加自信了,更加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希望有所帮助。

Wicky Liang,喜欢玩电脑的HR

其实在各种职业发展研究的论文中,对第一次职业成熟的时间界定差别很大,光我读过的就有十二个月、十八个月、两年、三年 N 多版本。

那为什么“两年起”不那么多见?

我觉得导致“三年起”的原因,是常年来 HR 与员工以及候选人之间的博弈。

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试用期分一个月,两个月,六个月三档,分别对应一年,两年,三年期的合同。在企业看来三年(六个月试用)是最划算的买卖。所以多数劳动合同都是首签三年。

明明你任何时候都可以辞职,但想想领导最近还夸过你,似乎有望升职,工作内容也不算无聊,同事们都一片和气……虽然待遇不咋地,因为一直忙碌且充实,你从没认真想过跳槽。

直到有一天,稻草来了:听说和自己一起入职的某某在续签面谈时候给升职加薪了,本来也摩拳擦掌想谈谈,结果 HR 对你说你领导想给你争取加薪但没戏,合同条款维持原状,只有一个月时间让你考虑,爱签不签吧。

骆驼倒了。你开始停下来思考公司对自己的价值。

团队原来不那么需要我,以前那些山盟海誓都是假的,领导对我好可他的话又不算数,同事能力比我差凭啥上位,再也不要在这破庙里念经了。

于是网站上又多了一份三年经验的简历。

所以每到七八月份总会冒出特别多新简历,都是三年经验的。


而在招聘的 HR 这边,“至少三年工作经验”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你工作经验刚刚及格,又没有其它特长的话,咱薪资直接看下限就行了。反正你们在前家也没机会。

于是每到续签季,高段位的 HR 总能利用这波操作给公司换换血。通常不用涨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