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沙滩上,或死于气泡里,一条小鱼被吃掉的一万种办法

图片:The Whale 死于沙滩上,或死于气泡里,一条小鱼被吃掉的一万种办法

海洋里有哪些有趣的哺乳动物?

一个男人在流浪,数不尽的人张望

因为题目里说到了是海洋哺乳动物,这就把我们的可选范围限制在了一定很小的面里——能被称为海洋哺乳动物的候选人们说白了也就是鲸类(包括海豚啊鼠海豚啊之类的),海牛类(海牛儒艮之类),鳍族类(海狮海豹海象海狗之类的),最多再加上海獭和北极熊。

这其中许多海洋哺乳动物的习性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因为在各类的自然纪录片中总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尤其是像瓶鼻海豚、虎鲸、蓝鲸、座头鲸这样的大明星们。不过,也的确还有一些海洋哺乳动物的习性,对普罗大众来说是很新奇有趣的,甚至其中的一些行为习性的发生动机对我们来说依然是谜,今天我就抛砖引玉说这么几个:


在今天,连小朋友们都知道,须鲸的捕食方式是通过吞噬大量海水,然后用梳子一样的鲸须过滤掉海水,然后水中的鱼虾就被留在了嘴中。然而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如何才能一口吞下最多的鱼虾呢?

绝大多数须鲸的口腔都非常大,像地球上的体型一霸——蓝鲸,它一口可以吞下 90 多吨海水,只要它能张开大嘴冲进磷虾群里,想必就会有充实的一餐。

而体型相对小一些的座头鲸,虽然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式捕食,不过,它们最喜欢的猎物鲱鱼的游动能力远远强过磷虾,除非遇到庞大的鲱鱼群,否则在座头鲸冲进鱼群的时候,鱼群有可能就会突然转向躲避,座头鲸就有可能扑个空。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一些座头鲸使用了独特的技巧:

座头鲸非常擅长吐出气泡形成气幕来阻挡鱼群的前进,一般来说,单头的座头鲸捕猎,会从鱼群下方以螺旋状吐出气泡,最终形成一个圆形的气幕大网,鱼群就被困在其中,座头鲸就可以从下方猛冲上来一网打尽。

而成群的座头鲸捕食,除了以气幕聚拢鱼群之外,还会采用战列舰常用的梯形阵,组成一个斜着的“一字阵”,一头紧跟着一头张开大口,从第一头鲸口中逃出的鱼,正好落入第二头口中,以此类推,简直是高效的鱼群收割机。


座头鲸会吐泡泡聚拢鱼群,而生活在伊洛瓦底河(湄公河)中的伊河海豚,则会使用水柱。

这种看起来酷似白鲸的小型鲸,可以灵活地控制“面部”的肌肉,通过吞下海水或淡水(没错,这家伙虽然叫海豚,却常常逆流而上到河流中捕食)并吐得很远,这当然不是为了玩,而是利用水柱来驱赶前方逃窜的鱼群,而且由于它和白鲸一样颈椎几乎没有愈合,这又使其可以灵活控制颈部转动,吐水的方向也因此得以控制。这就相当于截断了鱼群的退路,极大地提升了捕食的效率。

除了这一绝招之外,伊河海豚在某些特定的水域还学会了与当地渔民合作。渔民乘坐木质小船在河中不断地敲击船帮,不一会,一些伊河海豚就会出现在江面上。它们灵活地驱赶着鱼群靠近渔船,而渔民也抓住机会撒下渔网,而在渔民拉起满满的一网后,也会默契的把其中的一些鱼获扔给这些“伙伴”,在湄公河上发生的这种互利合作故事已经持续了上百年,这种纽带关系也被不断强化,以至于有的伊河海豚只和固定的渔民家庭进行合作。


懂得互惠互利的不仅是伊河海豚,我们熟悉的宽吻海豚也与全球多个地区的渔民携手合作。

长久以来,巴西南部小镇拉古纳的渔民都必须面对当地独特的水文条件的考验——这里处于湍急的河口,近海岸边的水深较浅易于到达,但鱼群也很少,外海的鱼群很多,可十几米的水深又让人们不易到达;而生活在当地的宽吻海豚们的苦恼则刚好反过来——当它们在深水区追逐鱼群时,鱼群总是会向浅水区逃窜,由于海豚在浅水区活动不便,它们往往被迫放弃追逐。

最晚在 1847 年,渔民和海豚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这里的渔民发现,只要有海豚出现的时候,站在浅水区等待时也有可能遇到鱼群。这显然是海豚的功劳,为了酬谢这些海豚的帮助,渔民慷慨的向海豚们分享了自己的收获,而为了躲避渔网而四处逃窜的鱼群,也有可能慌不择路的再次逃回海豚身边。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当地的海豚不仅会主动地把鱼群赶向站在浅水中的渔民身边,甚至会用鳍或头来指示渔民该向哪个方向撒网。


生活在拉古纳的宽吻海豚通过与渔民合作来解决在浅水区捕食不便的问题,但对于生活在美国南卡莱罗纳州和佐治亚州的宽吻海豚来说,这或许都不算问题。

和绝大多数鲸类不同,这些地区的宽吻海豚不仅不怕搁浅,甚至还热衷于搁浅:它们几头组成一个横排,在浅水区快速游动,这个阵列所产生的涌浪最终将在前方逃窜的鱼群拍在了沙滩上,而这些海豚也侧着冲上沙滩,笨拙的扭动着身子捕捉这些可怜的猎物。而后,它们又会不断扭动以使自己重新回到水中。

这套技巧之所以可以实现,一方面是得益于这里的滩涂比较陡峭,海豚搁浅的风险不算太大,另一方面,相对柔软的滩涂也不会划伤海豚的皮肤。不过,凡事都有利弊:由于常年使用这种方式捕食,吃下去的鱼身上总是粘黏着泥沙,这些海豚的牙齿磨损也比在水中捕食的同伴们严重,而它们又总是使用同一侧身体冲滩捕食,这就使得其中一侧的牙齿磨损更为严重……


美国的宽吻海豚制造涌浪,是为了将猎物拍在沙滩上,而同样是涌浪战术的使用者,生活在南极的大 B 型虎鲸则是为了将猎物拍回到水中。

和各地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一样,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生态型的虎鲸饮食习惯也相差很大,而生活在南极洲边海域的几种虎鲸生态型中,大 B 型特别喜欢吃鳍足动物,小 B 型特别喜欢吃企鹅,但要捕食这两类猎物,都有一点小小的问题——海豹和企鹅们都能上岸,尤其是南极海域到处都是浮冰,在逃避虎鲸追捕的时候,猎物们就经常跑到浮冰上去躲避,而虎鲸显然没有办法爬到冰上去。

但 B 型虎鲸自有应对之策。

它们会先进行浮窥(spyhopping),也就是垂直着将头漏出水面来观察猎物在浮冰上的位置。

而如果恰好这块浮冰并不是特别大,或者猎物在浮冰上的位置并不是那么难以触及的话……这些虎鲸就会和南卡莱罗纳州的宽吻海豚一样,排成一个横排高速向浮冰冲去。

不过,它们并不是为了冲上冰块,而只是制造涌浪,在撞上浮冰之前,它们就会快速下潜规避。不过,这巨浪也够躲在浮冰上的海豹和企鹅受的了,一旦被浪冲入水中,等待它们的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不过,这种捕食方式虽然高效,却也并不是此次都可以成功,因为在南极海域,还生活着一些搅局者——座头鲸。

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座头鲸和虎鲸的爱恨情仇:最近 60 多年来,人们观测到了一百多次座头鲸和虎鲸的直接冲突,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其中大部分是座头鲸主动挑起的。研究发现,座头鲸似乎特别喜欢干预虎鲸的捕食,甚至会从几公里之外专程赶来驱赶虎鲸——哪怕虎鲸攻击的猎物并不是座头鲸。有的学者认为,一些以须鲸为食的虎鲸经常骚扰和攻击座头鲸幼崽,这两者的梁子早就结下了。而对于座头鲸来说,待它们长大成年、拥有了反击虎鲸的能力后,就特别愿意打击报复,这就是传说中的“杀不死你的总会让你更强大”吧……


就在南极 B 型虎鲸使用高超的涌浪技巧捕食海豹的时候,在相距不远的南美巴塔哥尼亚海岸,另一个虎鲸社群也在捕食着海狮,不过,这里可并不常常见到浮冰,海狮们常常会回到海滩上躲避捕食者的追捕。

或许对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海狮来说,逃上海滩就等于逃出生天,但巴塔哥尼亚的海狮们却不敢如此掉以轻心: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当巴塔哥尼亚的南海狮套上海岸,本想着扭头傲娇的说一句“我到家啦,你还追呀?”,却不得不被被眼前恐怖的一幕所震慑——巨大的虎鲸用惊人的行为宣告了一个真理——爬到沙滩上,你也照样是盘菜。

没错,这里的虎鲸并不能和 B 型虎鲸一样使用涌浪捕食,但它们已经不需要涌浪,因为它们自己,就是惊天巨浪!

我们很难想象,是什么促使第一头使用这种抢滩战术的雄性虎鲸“贝尔纳多”采取了如此激进和冒险的方式来捕食,要知道,虽然这种捕食方式和前边说过的南卡莱罗纳州的宽吻海豚一样,本质上都是通过让自己搁浅到沙滩上捕食,但两者又有着许多的不同:南卡莱罗纳州的海滩非常陡峭,宽吻海豚的体型又相对十分小巧,这都让它们搁浅的风险非常低,而且,通过涌浪将鱼冲上海滩后,鱼的行动能力也因此非常有限,海豚是很容易捕获猎物的。但巴塔哥尼亚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这里是十分平缓的砂石滩,体型巨大的虎鲸想要在捕食后摆脱搁浅的处境是非常困难的,而它们的猎物南海狮在砂石滩上也有着相当不错的行动能力,如果虎鲸冲击海滩的速度不够快、冲击深度不够深,那也很难有所收获,而这两者,又会将搁浅的风险成倍拉大。

显然,执行这种捕食策略,需要虎鲸有着足够果断的决心和非常高超的技巧。在人们第一次发现“贝尔纳多”会使用这种战术后不久,它的弟弟“梅尔”很快就学会并将这一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作为一头体长达到九米的巨大雄性虎鲸,梅尔不仅频繁的冲击海滩捕食,甚至在捕食间隙也会在海滩上不厌其烦的练习战术。

而在这兄弟俩的带动下,巴塔哥尼亚虎鲸社群中的许多雌鲸也学会了抢滩捕食的方法,不过,除了“贝尔纳多”和“梅尔”,雄性虎鲸学习并使用这一战术的例子就非常少见了,这或许正是因为体型更为庞大的雄性搁浅的风险也更大的缘故。

即便是雌性虎鲸,使用这一战术也并非没有风险,实际上,真的就有一头雌性虎鲸在青少年期练习战术的时候搁浅,多亏了当地居民的援助它才得以摆脱困境。而随着“贝尔纳多”和“梅尔”的相继辞世(正常的年老死去),现在这一战术还在巴塔哥尼亚虎鲸社群的雌鲸群体中不断地传承着。


上面那张“梅尔”搁浅捕食的图片里,最为引人侧目的点肯定是它面部右侧的伤疤了,至于这个伤疤到底是海狮咬的还是黄貂鱼刺伤的,现在还有所争论,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动物们在捕食的时候,的确是有不小的风险的。在人类社会里,我们从事风险性工作的时候,还有安全头盔、劳保手套和铁头鞋,那么海洋哺乳动物又要靠什么保护自己呢?

在澳大利亚西部的鲨鱼湾,生活着另一群宽吻海豚,与其他区域的海豚不同,这里的海豚演化出一项独有的捕猎习性——由于它们需要用吻部在海底砂石中翻找食物,一些尖锐的石粒可能会划伤海豚的皮肤,为了避免这种伤害,鲨鱼湾的海豚学会了使用海绵来进行“劳动保护”,它们将海绵叼在嘴上,起到和劳保手套一样的效果,更有趣的是,这项绝迹似乎仅在雌性海豚中流传,即便是雌性愿意传授这项绝迹,它的雄性后代似乎也抗拒学习。


当然了,海洋哺乳动物的诸多习性里,也有很多和填饱肚子无关,比如许多海洋哺乳动物对冲浪的痴迷,或许就完全是为了玩呀~

生活在南非东北部的宽吻海豚(Tursiops aduncus)社群因为追风逐浪的习性早就名声大噪了,在 2014 年,它们甚至闯进了在南非东开普省杰弗瑞湾举办的国际职业冲浪协会巡回赛的会场,与齐聚于此的全球顶尖冲浪高手同台竞技了一下。

我这一生全靠浪! By 冲浪的海豚wahoo~ 和海豚一起冲浪 ~

实际上,喜欢冲浪的海豚并非只有南非这一群,也并非只有宽吻海豚这一种。在澳大利亚的一些海滩,也有喜欢冲浪的海豚出没,甚至还发生过冲浪者与冲浪海豚意外相撞的事故。

而在南美洲东南部地区,还有康氏矮海豚这样的冲浪好手。

海狮也会冲浪玩哦~


除了冲浪,澳大利亚的几头宽吻海豚更会玩。

上图中这样的动作,其实是许多有海洋哺乳动物表演的海洋馆里常见的水上行走项目,这原本并不是海豚的野生行为,而是完全为了取悦人类观众而刻意训练出来的。按理说,对于这样驱使动物违背本性的表演活动,我们应该采取抵制的态度,但接下来的这个例子,却让人啼笑皆非。

1988 年的时候,在南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附近,一头宽吻海豚误入了一条被污染的小河,为了救助它,人们将其放在了当地的海洋馆中进行暂时安置。然而就是在海洋馆中恢复的 3 个周里,这头被称为 Billie 的雌性宽吻海豚似乎被隔壁水池里正在进行这种表演的同类们“折服”了。在它被放归大海之后,就自学成才的在野外玩起了这个动作。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的其他海豚可能也都认为 Billie 的这一招非常酷,结果也都纷纷模仿,到 2011 年的时候,有至少 9 头海豚学会了这一动作并常常在野外炫耀……不过随着这些海豚的相继辞世,现在这么会玩的海豚已经不多了。


还有的海洋哺乳动物,光靠颜值就让我们无法忘怀。

长齿中喙鲸是一种外观极为独特的喙鲸,和其他喙鲸一样,长齿中喙鲸也有两颗裸露在外的下颌牙,而且这两颗牙还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生长,一些老年个体,甚至会因为互相交错的长牙阻碍而无法完全张开嘴巴,对于这种以头足动物为食的鲸来说,这就意味着它们必须通过“吸”的方式来捕食。

而有着更为傲人的长牙的鲸,当然是一角鲸咯,这种鲸的左侧上颌牙会不断生长并最终穿破皮肤,最终变得和独角兽一样,还有极少数的一角鲸会长出两根长牙。

很久以来,人们对一角鲸的长牙的作用有着诸多猜测,有人人为这是争夺交配权的工具——就像雄鹿的角,还有人认为这是它们捕食的工具,然而这些推测都缺乏足够的野外观测实证。

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这些长牙内部有着极为丰富的神经,似乎是一种特化的感受器官,通过这一器官,一角鲸可以感受周围水温和盐度的变化,而在一角鲸生活的极地区域,这两个数据的变化是攸关生死的——通过长牙,它们或许能感受到周围冰层的变化,从而及时的躲避开正在冻结的海面,以免陷入没有可供换气的水面而憋死的窘境。但这种功能是否就是长有这根长牙的真正原因呢?目前似乎还没有定论。


我大概罗列了一些海洋哺乳动物身上的有趣知识点,相信已经足够说明这些水生精灵的独特魅力了,不过,在被它们的神奇吸引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它们正在面临的危险处境。

实际上,现存的海洋哺乳动物几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生存威胁,像我们讲过的伊河海豚,就因为栖息地里屡禁不止的电鱼、炸鱼等行为而濒临灭绝;而宽吻海豚和虎鲸虽然种群数量庞大,但也被大量的圈养在全球各地的海洋馆中作为牟利工具,在人工环境和高强度的外界刺激下,其健康状况普遍不容乐观。我们必须明白,它们的古怪精灵和奇妙行为,都应展现在广袤的海洋世界中,我们想要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乃至想要感受自然万物的神奇,也首先应该建立在对尊敬自然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