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已经到了晚期?

图片:《绝命毒师》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已经到了晚期?

问题描述:最近,综合治疗科来了三名患者,最小的 24 岁,最大的 65 岁,中间的一位 32 岁,他们虽然年龄各异,性格不同,却有着共同的诊断:胃癌晚期,腹腔转移。在对他们的病史进行进一步了解后,我又找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没有病史。

65 岁的奶奶充满怀疑的对我说:“两个月前我才在社区医院进行了体检,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了癌症晚期,我实在是无法接受。”

奶奶的叙述让我想起了早年新浪微博里非常热门的一条消息,武汉青山区的吴先生在单位的组织下去正规医院参加体检。体检后拿到报告“一切正常”,可是 3 个月后,咳嗽日渐严重,去医院检查,竟是肺癌晚期,结果失去治疗机会不幸身亡。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米调炫枫,生命潦草,我在弯腰

就题目和描述来看,至少包含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恶性肿瘤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2.为什么有些恶性肿瘤不能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

简版回答:

1.恶性肿瘤所谓“晚期”、“早期”等等,本来就是个不太严谨的分法。

2.常规体检的确只是对健康状况做个大致了解,对所患疾病做个“初筛”,对全面了解身体状况而言是不太够的。


1.恶性肿瘤中所谓“晚期”、“早期”等分法不严谨。

这种分法容易让诊断出癌症“晚期”的人悔恨自己是不是运气不好,或者医院没有责任心,为何在癌症“早期”没有及时诊断及干预。

而其实所谓癌症“早期”,一般情况下不认为那是癌症,也或许广义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处于“癌症前期”。

举个例子:甲状腺结节。文献中提到我国 2014 年平均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 41.3%,而某华东地区疗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检出率接近 50%。而其中恶性发生率为 5-15%。换句话说约有小一半的人有甲状腺结节,但其中平均每 10 个人才有一个甲状腺癌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发现甲状腺结节都立即去切掉送病理,那么甲状腺相关的手术量会陡然增多。更要命的是,很多人的甲状腺结节是多发的,而不少人即使切除结节也会复发的。所以上述做法最终的结果就是 -- 很多人最终会倾向于把甲状腺的大部或全部切掉,然后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开始服用甲状腺素。

再举个例子,肠道肿物。有些人的体质上就易长肠息肉,而有部分肠息肉的确会癌变。但肠息肉也很容易复发,我见过比较极端的一个个例是某患者有肠癌家族史,某次肠镜发现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6 个月后再次肠镜,又发现肠道肿物,切除后病理报告管状腺瘤,约半年后再次复查肠镜,已进展为肠癌。而我们大多数人定期体检的时间间隔不会少于一年,并且肠镜也不是大多数体检的常规项目。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甲状腺结节也可认为是甲状腺癌的“早期”,但因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较高而其中甲状腺癌的比例不高。所以这种“早期”大多数在医学上认为暂不处理更合理些(当然,超声检查也可以发现甲状腺结节的一些“高危”现象,从而提示我们应该进一步检查和处理,答主的一名年轻亲人去年就是这样发现甲状腺癌的,现在手术切除后恢复也不错)。肠息肉也可以认为是肠癌的“早期”,但即使切除后复发率也很高,并且肿瘤一旦到了恶性阶段,很多进展是很迅速的,并且越是代谢旺盛的年轻人,进展越迅速。所以即使一发现就处理,有时还是无法 100%避免恶性肿瘤的发生。

其实甲状腺癌和肠癌在恶性肿瘤中还算相对好对付的两大类了(甲状腺癌相对于肠癌危险性还要低一点),毕竟很多例行体检会做 B 超,B 超至少可以发现甲状腺结节,而肠镜对于肠道息肉的观察也算是很直观的了。有些癌症比如胰腺癌,在所谓的“早期”腹部 B 超看几乎没有任何的征象,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等到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基本都是所谓的“晚期”了。那时很多已经有了转移灶,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了,所以胰腺癌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癌症。但在所谓的早期,不可能在无症状的情况下定期去做“剖腹探查”,看看胰腺有没有长东西,毕竟也是个全麻的大手术。

并且,很多人其实同时处于多个“癌症早期”中,就像有的人可能既有甲状腺结节,又有子宫肌瘤,还有胆囊息肉。有的人既有前列腺增生症,又是 HP 阳性等。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忽略了这些“早期”变成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只是我们一般无法同时严密追踪这些问题的进展而已,而如果追踪这些问题进展过于严密,又会给个人带来极大地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医学上关于恶性肿瘤的分期,很多采用 TNM 分期法。

三分钟读懂肿瘤分期的含义

TNM 分期法对于恶性肿瘤制定治疗方案、预测预后等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不过并非适用于所有肿瘤,部分肿瘤有专属的分期方法。

2.常规体检只是对身体健康状况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不能保证“有病一定能查出来”

一般常规体检项目包括抽血:肝肾功血糖血脂、血常规、乙肝抗原等、尿常规、胸片、超声(腹部及甲状腺等)、心电图、身高体重腹围视力口腔等等,有的单位还会稍微附加一些项目,单是这一套下来往往已经是好几百甚至上千了。那么这一套检查能算得上“全面检查”了么?

不算。尤其对于肿瘤的发现和诊断而言。大家知道一般肿瘤的诊断和分期的金标准来自于肿瘤细胞,X 光、超声、CT、磁共振这类无创检查以及抽血查比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什么 CA199、CA125 之类的都属于辅助检查,也就是说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从症状、病史、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综合起来推断为恶性肿瘤,但仍然不是一个 100%肯定的诊断。拿题目描述的几个例子来看,肺癌的诊断一般由症状 + 病史 + 有创检查(如穿刺活检、支纤镜等)±CT 等组成,X 片能看见的肺癌就是极其明显的肺癌了,很多肺癌 X 片是诊断不了的。再比如胃癌,大多是通过内镜下或者开腹取活检来诊断的,B 超虽然检查了腹部,但超声检查,包括其他很多影像学本身对实质性脏器看得比较清楚(如肝脏、肾脏等),对空腔脏器看得不怎么清楚,所以消化道肿瘤除非非常明显,或者转移侵犯到了实质脏器(比如结肠癌肝转移之类),否则能用影像学(钡餐类除外)直接看出来的还是少数。

那么常规体检既然很多肿瘤都发现不了,是不是就没什么用了呢?也不是的。比如那位亲戚的甲状腺癌就是常规体检发现的,此外每年也有很多人通过常规体检发现血糖高啦、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需要补种啦之类的,应该说定期参加体检还是很重要的。只是我们还需要根据家族史、个人史等等情况加做一些项目,这种加做需要有的放矢,不然人没事过几个月就去医院从头到脚扫一遍 CT,光是这一套 CT 就好几千,连医生也会觉得这肯定过度医疗没跑了。比如家族有肠癌病史的,在 40 岁以后可能需要加做肠镜,再比如平时饮酒比较多的,消化道肿瘤 / 肝癌等检查也需要了解一下。所以体检时的项目选择也可能是一个可以开展管理和咨询的项目,这方面知乎有很多人比我讲得好,大家可以多看看。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东梅, 周茜, 霍煜廷,等. 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8(5).

2.王倩, 陈英艳. 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 9(10):183-187.

3.Yan L, Li QH, Wang SF,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operative serum thyrotropin (TSH) level and the nature of thyroid nodule[J].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2012, 21(11):1373–1376.

陈子杨Dr.outside,再为我唱一次倔强。

这个问题可以有一个镜像问题:

为什么一进医院医生就开这么多检查?是不是都抽回扣?

去年一个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入院

病人自诉经济困难,拒绝行相关检查,仅完善了胸片心电图就行滤器植入 + 溶栓术。

腿肿一消。。就走了。。喊回来取滤器都一万个不愿意,问我们你们放的取还要收钱?

不到两个月吃不下东西来复查,CEA 、724 爆表,胃镜都下去不了!!癌肿直接把入路堵死了。

回顾起来病人没有其他特殊病史,单纯从血栓联想到高凝状态再到肿瘤,也不是不行,但缺少病史,缺少临床证据,很难确诊。

肿瘤,尤其是消化道的肿瘤,在中国是很难早期发现。

举个例子,胃癌的临床表现,就是腹胀腹痛,

但,一年 365 天,天天吃饭喝水,偶尔吃的不对了难免会有个胃胀、胃痛啥的,人一来你建议做个胃镜

大夫我啥毛病没有,别整那没用的,直接给我整两盅 啊,不,两盒药

等吃不下东西,或者拉出血,才会感觉有问题。

根据最近 cSco 指南

胃癌的常规体检是有胃镜这一项的

而且我从去年开始参与医院肿瘤早癌的防治,将胃镜作为上腹痛患者的常规检查,为了这,不知道和多少门诊病人吵过架。

但,目前已经为 16 例患者,进行了胃镜下粘膜剥脱。(早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最后是我老师的一段话:你遇到 35-50 岁左右的中年男性,一定不能放他走,第一,这个年龄本身就是胃癌的高发年龄,第二,这种人,如果晚了,治不了了,倒下的,可不止他一个人。

但求无愧这身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