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台风逼近,等等……竟然有 4 个台风?

图片:中国气象局 / 知乎 今天有台风逼近,等等……竟然有 4 个台风?

为什么最近(2018 年 8 月)台风都扎堆了?

中国气象局,分享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

近些天来,两个台风持续给我国造成风雨影响,一南一北,而预计到了明后天,台风“丽琵”也将会影响到我国的东部沿海……此时,大大小小台风算起来,目前一共有 4 个之多!

针对其影响,逐个来介绍一下吧!

第 14 号台风“摩羯”

今年第 14 号台风“摩羯”昨天夜间减弱为热带低压,今天(14 日)早晨 5 点钟其中心位于山东省单县境内,就是北纬 34.7 度、东经 116.1 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 7 级(16 米 / 秒),中心最低气压为 997 百帕。

预计,“摩羯”将以每小时 20 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还将减弱。

中央气象台已于今天上午 8 点钟对其停止编号。

第 15 号台风“丽琵”

今年第 15 号台风“丽琵”(强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14 日)上午 8 点钟位于日本九州岛东南方约 610 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 29.5 度、东经 136.0 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10 级(28 米 / 秒),中心最低气压 982 百帕,七级风圈半径 120-200 公里,十级风圈半径 50 公里。

预计,“丽琵”将以每小时 30-35 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今天夜间开始强度将逐渐减弱。

第 16 号台风“贝碧嘉”

今年第 16 号台风“贝碧嘉”的中心今天(14 日)上午 8 点钟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偏南方约 215 公里的南海西北部海面上,就是北纬 20.8 度、东经 113.7 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 9 级(23 米 / 秒),中心最低气压为 985 百帕,七级风圈半径 100-180 公里。

预计,今天白天“贝碧嘉”还将在广东西部近海徘徊,今天夜间开始逐渐转向偏西方向移动,趋向粤西沿海,强度还将有所加强,最大强度可达强热带风暴级(10 级,25-28m/s),并可能于明天凌晨到上午在广东珠海到电白一带沿海登陆。

第 17 号台风“赫克托”

今年第 17 号台风“赫克托”(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14 日)上午 8 点钟位于日本东京东偏南方向约 3690 公里,就是北纬 26.4 度、东经 177.1 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8 级(20 米 / 秒),中心最低气压 995 百帕,七级风圈半径 100-150 公里。

预计,“赫克托”将以每小时 30 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 “赫克托”未来对我国海域无影响。

特邀专家解读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何立富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  高拴柱

重点一:“摩羯”未来会对我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何立富:“摩羯”于 8 月 12 日 23 时 35 分前后在以强热带风暴级在浙江温岭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虽然不是很强,但它将一路沿西北路径深入内陆,强度维持时间长,风雨影响范围广,所以不可小觑。

需要注意的是,15 日,“摩羯”可能在豫皖鲁交界附近滞留,并且有可能与冷空气“相撞”,给这些地区带来比较强的降雨,需防范强降水的不利影响。

由于“摩羯”可能在河南滞留时间比较长(预计总影响时间超过 60 小时),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以及地形的共同影响,河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的累积降雨量较大,局部可能超过 250 毫米,需特别防范强降雨导致的次生灾害。

重点二:贝碧嘉为何总在华南徘徊?

高拴柱:“贝碧嘉”路径徘徊不定主要是由于其引导气流弱,西南季风、副热带高压和台风“摩羯”共同影响,而并没有哪个系统占主导地位,导致其行进方向不固定,因而产生了目前“纠结”的徘徊路径。

预计今天台风“贝碧嘉”将继续在广东西部近海徘徊,随着“摩羯”的消亡,大陆气压升高,届时副热带高压西伸,成为影响“贝碧嘉”的主要引导气流,预计 14 日夜间开始逐渐转向偏西方向移动,并将在明日凌晨登陆广东。

重点三:近期台风为何扎推出现?

高栓柱: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面广阔,高海温的面积也比较大,为台风“扎堆”生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有研究表明,台风活动确实具有群发性尤其是台风盛期的 7~9 月。

当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具备适当的大气海洋环境场时,且具有比较有利的动力条件时,台风容易成群结队组团而来。这种现象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算是比较正常的现象,经常会出现“三台共舞”甚至“四台共舞”的现象,但在海域相对小一些的大西洋,多台共舞出现的几率就要少很多。

从常年平均来看,8 月是台风生成最多的一个月,今年 8 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经有 4 个台风生成,近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一直处于活跃期,未来 10 天,南海及西太平洋还将有 1~2 个台风生成,需加强监视和防范。

综合来源: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报社 文章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