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能从拧螺帽看出中国技术总工与德国小技工的差距吗?

图片:Yestone 邑石网正版图库 真的能从拧螺帽看出中国技术总工与德国小技工的差距吗?

周诗勇,知道的越多越害怕

小明很爱吃泡面,连续吃了两个多月后就死了,死因是晚上出门买泡面,被车撞死。所以,吃方便面真的会死人。

有这么一类文章的特点就是,论点、论证、论据,只有论点还说的过去,论据和论证一塌糊涂。

螺丝的紧固本身在工业属于两个领域,第一属于装配工艺;第二属于日常的点检保养。前者是通过装配要达到设计的精度;后者是维持和恢复装配的精度。文中说到的螺丝紧固应该是装配工艺,但是我还是觉得有魔幻的地方:

1、设备从工艺上考虑会尽量设计到不让人需要躺着到设备底下去装配的工作位置。当然不是完全排除,只能说尽量,因为有些大型设备确实无法避免这样的装配工位。我们文中看得出来,最初的装配调试是没有德国设备厂家的技师参与,这一点就比较反常,设备调试一般都会有厂家的人参与。但是这同样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厂家使用当地的代理销售和代理装配也不是不可能。还有一个买家自己装配调试的理由,那就是这不是什么昂贵的设备。

2、依靠装配工的姿势和扭螺丝的圈数来确定紧固螺丝的标准,确认不是扭力吗?因为现成的扭力扳手或是扭矩螺丝刀,这样蹲着也能搞定吧。

至于齿轮的装配同样吊诡,这个同样涉及到装配工艺:

1、首先,安装齿轮装不进(轴),使用锤子也不是不可以,配合有三种: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只有间隙配合才可以比较轻松的装入,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都不会那么轻松的装配进去,要么加热齿轮使其尺寸变大,要么冷却轴,使其尺寸减少。再就是锤进去了,不过为了避免锤伤工件,实操中都是用橡胶锤子或是紫铜。

2、完全互换装配是装配的最高境界,它需要零件尺寸有很高的一致性。如果加工的齿轮和轴的一致性很差,可能会出现不是设计要求的配合,比如我需要间隙配合,但是却出现了过渡配合,这时最好就是选配(不完全互换)。通过互换零件找到最佳的齿轮和轴的配合,但是,文中的用砂纸小锉加工后装配是什么鬼?这可是连选配都不如的修配。修配不仅仅不利于大德国制造的高大上形象,简直是严重损害。当然,前面不用扭力扳手已经很伤了。

不过凡是有例外,我也不敢将话说死,也许那个德国技工就是一个心机婊,我以前看过一个案例,前面故事一样,买德国的设备坏了,中国工厂修不了,就请了厂家技工来修,厂家的德国技工维修以前,要用布屏风围住自己的工位,然后开始工作。中国人完全不知道他怎么搞定的,问他就扯些有的没的。再坏了,还是请他来,还是布屏风。三番五次以后,中国人硬是凭自己了解到实情。所以有可能——怒不可遏是障眼法,仰卧是障眼法,三圈半是障眼法,砂纸是障眼法,锉刀是障眼法......天知道那个德国技工实际修理的是哪个部位。

最后顺便一说:这种格调的文字也不是近些年才有,给大家看一个 10 年前的文章,一样的《读者》调调。这篇文章里面充满了对工业常识的谬误。嗯,道理是没错。文章链接如下,欢迎大家品尝:

一个月薪 1500 的军工工程师的自白(感慨~)【搜狐军师历史吧】_百度贴吧


这个答案下居然有答主认为这篇文章的故事是真的,只是记者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出了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故事一定是假的,所谓“证有易,证无难”。这篇文章的很多细节都说明这是一个假故事,比如甲方不负责安装调试,乙方搞不定才来,或是后面锉刀和砂纸安装齿轮,已经是假的不能再假的的故事。有答主居然写了一篇证明这是真事的文章,因此,我更新一下,明确的反对。

如我前面强调的,既然是工科生,自然要尊重逻辑,这个故事本身是胡编乱造的,只是一不小心编造的小部分剧情出类似某些工程师工作遇到的场景,那就是——他们真的是用螺丝圈数来控制装配精度。这里我有几点态度,先说第一点:

1、以前有一个书生,一不小心被人当作算命高举荐给皇帝算命。皇帝见他就先考核他,手里拿一颗宝石样的东西问他:“你猜朕手里是什么宝贝?”书生哪里猜得出,于是推却道:“大清早,我猜不出”。结果皇帝高兴了,说:“你猜对了,朕手里拿的就是大青枣。”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题主的故事就是那个书生,而一部分附和书生的就是那个皇帝。其实他们鸡对鸭讲,但是都可以发出哀鸣——中国的制造业果然很差,连最高级的打螺丝靠就是圈数都不明白。

2、打螺丝(以下包括螺栓螺帽),小小的打螺丝,其实学问深了去了,但是我认为这道问题,其实止于扭力螺丝刀即可。因为再复杂,已经严重偏离这个题目的范围,讨论问题脱线。就算那些附和打螺丝使用扭力扳手属于低端见识,高端还是数圈数又如何,技术这东西讲究“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只是大路的一条而已,任何工程师也不敢排除自己的方法以外的途径。不是这些附和圈数工程师说的道理是错误的,他们的道理没错,是他们进错了题目,应该在知乎找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宣扬他们的观点,而不是虚假的故事硬要说成可能是真的。

3、我的对打螺丝的态度,无论是靠圈数,还是扭矩扳手,或是拧到死再放松多少,打螺丝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我们设计上有一个原则,就是“即使愚蠢的人都可以操作”,如果你是设计工程师,你优先考虑“即使愚蠢的客户可以使用”,其次再考虑“即使愚蠢的装配工可以装配”,这里面就包括打螺丝。如果我是设计人员,最好设计出装配工瞎打都可以打好螺丝的机构,但是考虑到现实的困难,可能会出现必须用扭矩扳手的情况,那我这个设计人员还是需要规定扭矩的数值(类似安装调试说明书);如果我的设计水平很差或是现实的困难很大,也许真的会出现需要依靠类似圈数来调整螺丝装配的情形,这时一定,尤其是德国制造,一定会出类似装配作业指导书之类的文件,告诉你这个螺丝是如何安装,如何数圈数,而不是设备卖给你就不管,等你搞不定再来骂你一顿。(也算题主给出故事虚假的理由)

4、医学说的,“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那么工业里面,“离开设计谈工艺就是耍流氓”或是反过来都是耍流氓,为什么?就好像一个答主讲的,他的装饰性的沈头螺丝的平面是要和机器本体的平面平齐,为了保证美观。你自己设计一个需要数圈数的设计,然后说别人不知道需要数圈数的工艺,这算不算耍流氓?装配的时候很难看很狼狈,要么是现阶段的工艺有不能逾越的困难,要么是现阶段工艺技术可以解决但成本太高,要么就是设计人员自己给工艺找麻烦。除非螺丝本身就是调整螺丝,比如一些间隙调整,位置调整的螺丝,否则拿紧固螺丝来履行调整功能,面向未来来看,真不算什么可以夸耀的。十分落后的设计就不说,还有就是特别不成熟的新领域可能短时间设备会需要这样,但长期来看,这些都是设计人员优先需要消灭的 BUG。我的意见是,如果要夸赞自己的企业装配多么精密,还是需要结合自己企业的设计来看。

5、最后重申:我是不左不右的,道理上,我是基本认同德国的基础工业比中国领先,而且可能不止一星半点(其实应先赶超日本再说)。但是,我很反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使用错误的证据和论证方法。这就是好像,全世界都认为辛普森真的杀妻了,但是警察还是不能为了将此案办成铁案而塞进假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