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有哪些经典的告别场景?

图片:Public Domain 文学作品中有哪些经典的告别场景?

燕仰,蔚然而深秀

今天,我们来试着按照时间脉络,梳理一些中国文学作品里的告别场景好啦。[1]

先秦时期,我们想到的,大约首先是《诗经》。

清代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称赞《邶风·燕燕》「宜为万古送别诗之祖」。[2]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楚辞》中亦有对于告别的描写: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

我们在课本中学过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刘兰芝夫妇告别的场景,可谓惊心动魄: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凄绝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燕丹子》中的易水之别:

荆轲入秦,不择日而发,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於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意和之。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二人皆升车,终已不顾也。二子行过,夏扶当车前刎颈以送。

这里乱入一下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宋时期,大约是中国文学里离别主题相当繁盛的时期。据粗略的统计,在《全唐诗》里,涉及告别的诗作,「几占十之三四」。这其中,仅仅李白有关离别的诗作,就达到一百七十多首。[3] 许多都是文学作品里的经典场景: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啊果然还是最喜欢李白啊……

唐诗里的经典送别场景多到不可胜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及至宋代,词的格式,赋予了告别更加具象的场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元代杂剧中,著名的告别场景,当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节。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明清时期的作品,试以四大名著为例。《红楼梦》第五回: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三国演义》中,关羽留书辞别曹操:

关公写书答云:「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

写毕,封固,差人去相府投递;一面将累次所受金银,一一封置库中,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中,请二夫人上车。关公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刀,率领旧日跟随人役,护送车仗,径出北门。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宋江送武松离开柴进庄上:

三个离了柴进东庄,行了五七里路,武松作别道:「尊兄远了,请回。柴大官人必然专望。」宋江道:「何妨再送几步。」路上说些闲话,不觉又过了三二里。

武松挽住宋江说道:「尊兄不必远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西游记》第十二回里,玄奘辞别洪福寺诸僧:

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又道:“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众徒将此言切切而记。

这个伏笔,应在《西游记》结局的第一百回:

唐僧四众,随驾入朝,满城中无一不知是取经人来了。却说那长安唐僧旧住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见几株松树一颗颗头俱向东,惊讶道:“怪哉!怪哉!今夜未曾刮风,如何这树头都扭过来了?”内有三藏的旧徒道:“快拿衣服来!取经的老师父来了!”…… 唐僧下马,同众进朝。唐僧将龙马与经担,同行者、八戒、沙僧,站在玉阶之下。

现代文学中,李叔同的《送别》、朱自清的《背影》、徐志摩《再别康桥》自不必说。

当代文学中的作品稍举几例:

《神雕侠侣》的结尾:

郭襄回头过来,见张君宝头上伤口兀自汨汨流血,于是从怀中取出手帕,替他包扎。张君宝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谢,却见郭襄眼中泪光莹莹,心下大是奇怪,不知她为甚么伤心,道谢的言辞竟此便说不出口。

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正是:
「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至此全书完。

王安忆《长恨歌》里王琦瑶和老克腊的告别:

老克腊没有来。他内心晓得,王琦瑶的这个派推,是专为他一个人举行的,会有些难堪等着他,还会有些伤感等着他,这就是王琦瑶为他准备的好菜肴。但他还是骑着车在平安里附近兜了一圈,晚上十点钟的光景,他知道,这往往是晚会正酣的时节,他骑进弄堂,看着王琦瑶的那一扇窗,光有些摇曳,他晓得那不是灯光,而是烛光。他望着那窗口,有几分钟的走神,心想:这是哪一年的景色?他甚至还能听见一些乐声,辨不出年头的。他回转身子出了弄堂,想他不管怎么也算到过了,也是对她请求的一个回答吧!这是一个正式的告别,有些歌舞在作着伴奏,他心里无喜也无悲,水木然地背着那歌乐离去,那歌乐中人实是镜中月水中花,伸手便是一个空。那似水的年月,他过桥,他渡舟,都也是个追不上。

《活着》里,春生在死前来和福贵告别:

过了一个多月,春生偷偷地上我家来了,他来时都深更半夜,我和家珍已经睡了,敲门把我们敲醒,我打开门借着月光一看是春生,春生的脸肿的都圆了,我说:
  “春生,快进来。”
  春生站在门外不肯进来,他问:
  “嫂子还好吧?”
  我就对家珍说:
  “家珍,是春生。”
  家珍坐在床上没有答应,我让春生进屋,家珍不开口,春生就不进来,他说:
  “福贵,你出来一下。”
  我回头又对家珍说:
  “家珍,是春生来了。”
  家珍还是没理我,我只好披上衣服走出去,春生走到我家屋前那棵树下,对我说:
  “福贵,我是来和你告别的。”
  我问:“你要去哪里?”
  他咬着牙齿狠狠地说:
  “我不想活了。”
  我吃了一惊,急忙拉住春生的胳膊说:
  “春生,你别糊涂,你还有女人和儿子呢。”
  一听这话,春生哭了,他说:
  “福贵,我每天都被他们吊起来打。”
  说着他把手伸过来:
  “你摸摸我的手。”
  我一摸,那手像是煮熟了一样,烫得吓人,我问他:
  “疼不疼?”
  他摇摇头:“不觉得了。”
  我把他肩膀往下按,说道:
  “春生,你先坐下。”
  我对他说,“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我又说:“你的命是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问问他们。”
  春生抹了抹眼泪说:
  “我爹娘早死了。”
  我说:“那你更该好好活着,你想想,你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你活下来容易吗?”
  那天我和春生说了很多话,家珍坐在屋里床上全听进去了。到了天快亮的时候,春生像是有些想通了,他站起来说要走了,这时家珍在里面喊:
  “春生。”
  我们两个都怔了一下,家珍又叫了一声,春生才答应。我们走到门口,家珍在床上说:
  “春生,你要活着。”
  春生点了点头,家珍在里面哭了,她说:
  “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春生站了一会说:
  “我知道了。”
  我把春生送到村口,春生让我站住,别送了,我就站在村口,看着春生走去,春生都被打瘸了,他低着头走得很吃力。我又放心不下,对他喊:
  “春生,你要答应我活着。”
  春生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说:
  “我答应你。”
  春生后来还是没有答应我,一个多月后,我听说城里的刘县长上吊死了。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最后,还是以我个人喜欢的、鲁迅的《影的告别》作为结尾吧: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

写完好伤感啊,告别果然不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啊。

雷蒙德·钱德勒 (Raymond Chandler) 在《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 里写:

早上我起来弄咖啡
她还在睡
我淋浴、刮胡子和更衣
这时候她才醒来
我们一起吃早餐
我叫了一辆出租车
把她的过夜提袋拎下台阶
我们道声再见
目送出租车消失
我回到台阶上,走进浴室
把床铺整个弄乱再重新铺好
其中一个枕头上有根浅黑色长发
我的胃里好像沉着一块重重的铅
法国人有一句话形容那种感觉
那些杂种对任何事都有个说法
而且永远是对的
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

-

参考资料:

[1] 林鹤鸣的《文学作品中 “离别”主题的表现》一文中,对于中外文学里「离别」场景的表现,有非常概观的介绍。不过,相比于告别场景,文章里引用的例子更偏向分离与思念的主题。

[2] (清)王士禛 著, 张宗柟 纂集, 戴鸿森 校点, 《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3] 郑纳新.送别诗略论[J].学术论坛,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