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暗黑人格」测试告诉我,我的腹黑程度超过了一般人

图片:《哈利 · 波特与死亡圣器(下)》 这个「暗黑人格」测试告诉我,我的腹黑程度超过了一般人

知乎日报注:继上一次的「大五人格测验」后,知乎再次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人格实验室推出「知乎测评室」第二季——夜幕森林。在这个传说中的「暗黑三合一」人格测试中,得高分就是不好的吗?

别慌,先来看看心理学上是怎么解读的。

如何解读「暗黑人格(Dark Triad)人格测试」的结果?它对日常生活有哪些参考价值?

狼宝宝,心理学的学徒;社会心理学项目博士生

狼宝人格心理学开课啦!

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大五人格——人格的海洋 狼宝宝:如何解读「大五人格测试」的结果?它对日常生活有哪些参考价值?。其中就留了一个课后题供大家思考,尽管人格研究者期望用最简练的维度尽可能多地涵盖人格维度,可是总有一些“漏网之鱼”,比如我们在这次课上看到的暗黑人格(Dark Triad Traits)。

(模仿老师腔要笑死了……)

暗黑人格听起来就不像是什么好东西……没错,这一特质理论主要针对的是人格中“黑暗,邪恶”等负性的,反社会的成分。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为人所熟知的是暗黑三角人格,它们分别是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自恋(narcissism)和非病性的精神病态(psychopaths)。

先来看看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个概念来自于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用于描述个体冷酷无情,功于心计。简单说就是这些人往往迷恋权术且不择手段。想想宫斗剧里应该有不少人是这样的。

比如这位:

自恋主要体现在以自我为中心,傲慢无礼,优越感强,自以为是等方面。不知你是否有感觉,今天的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要更加自恋。对此,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教授 Twenge 专门写过一本书就叫做《自恋时代》。Twenge 教授是研究发展心理学,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她在儿童攻击行为,社会排斥等领域也颇有建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还要和 Myers 合著《社会心理学》了。

精神病态最早被定义为一种人格障碍,在临床心理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后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将这个概念引入到了更广泛的人群中,认为没有精神病的普通人也会有“精神病态”,表现一般是行为冲动,缺乏共情,追求刺激等等。

如果以三兄弟比喻楼上三位,那么马基雅维利主义应该是老大了,因为他喜欢掌控全局,将权力紧紧握在手中;自恋可能是老二,他可是三兄弟里的颜值担当,我帅我有理,颜值即正义;精神病态当老三吧,时常迈着魔鬼的步伐,寻求 happy!

通过上述简要介绍可以看出,这三个维度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描述了人格当中阴暗的,反社会的一面。已经有很多研究指出了他们的反社会性——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会做出不道德行为(Kish-Gephart et al., 2010);

自恋者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产生较少的内疚(Brunell et al., 2011);

精神病态者则与许多反社会行为,如药物滥用,犯罪行为呈高度相关(Williams & Paulhus, 2004)。

有没有哪个人集中了这三种特质呢?说实话,我马上想到的就是他——

我简直觉得暗黑人格就是为他而创立的!

有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发现,如果你喜欢或者希望自己进入斯莱特林学院,那么你的暗黑人格得分会高于其他人。

原文:Harry Potter and the measures of personality: Extraverted Gryffindors, agreeable Hufflepuffs, clever Ravenclaws, and manipulative Slytherins

详情你也可以阅读下文——

狼宝宝:哈利·波特与人格测试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那些选择商科作为大学专业的同学往往比较“腹黑”——在黑三上得分更高。(看到商科同学,千万不要瑟瑟发抖)

狼宝宝:选专业?或与你的人格有关!

俗话说,一个硬币总是有两面的。我们已经知道了黑暗人格有那么多的“黑暗面”,它就没一点闪光点吗?

当然不是。

研究发现轻微的精神病态可以正向预测亲密关系(Ali, 2010),所谓“男不坏,女不爱”。即使在初步交往的时候,马基雅维利主义主义者,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都会给人以“有能力,有魅力”的好印象(Rauthmann, 2012)。

比如这货——

蝙蝠侠的角色设定本身就很“黑暗”,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吸引了大量的迷弟迷妹。

另外,在一些团队建设领导岗位上,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控局面,达成目标。

正如 Twenge 教授所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自恋的时代。过去,我们只能从电视上看那些歌星影星发光发热,然而今天网络技术的迅猛发达,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明显。网络直播造就了一大批网红博主,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 app 更是让普通人获得了数以万计的关注。在获得自信快乐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变得更加“脆弱”。稍有“异见”,立刻剑拔弩张。人人都坚持自己才是对的,这也是自恋的表现之一。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可供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去探索。

人格特质的探索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在黑暗三角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暗黑特质——Every sadism (日常虐一虐)。这篇发表在 PS 上的研究报告了这个新的构念是如何暗黑的,以及这一构念对伤害无辜(包括动物及人)等行为的预测。

Behavioral Confirmation of Everyday Sadism

最后,虽然今天聊了很多“黑话”,但还是要祝你测得愉快,读得开心。

京师心理大学堂,打造最优质的心理科普平台

之前,学堂君与知乎共同推出了“大五人格”测验,而这次的暗黑人格,看似与大五人格十分不同,却也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同属人格特质论——都使用几个维度来描述人格。作为新时代的人格特质论代表,暗黑人格理论是个 00 后,从被正式提出至今,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暗黑人格”很年轻,但并不代表组成它的三个维度也同样年轻。如果说大五人格是同根同源,同时诞生,共同成长的五胞胎,暗黑人格就是同父异母,自幼失散,成年后才一个接一个相认的三兄弟。我们接下来的内容,就是为大家介绍这三兄弟。

暗黑人格由何而来?有什么含义?

“三兄弟”的比喻,重点在三个方面:

  1. 暗黑人格的三个维度早已有之,且各自有不同的起源。
  2. 对于暗黑人格三个维度中某两个维度间关系的研究亦早已有之,但三个维度整合较晚。
  3. 暗黑人格三维度间尽管有很多不同,但彼此间存在低等到中等的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起源于《君主论》作者,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的人生哲学,可以被理解为“腹黑”。一般表现为:冷酷无情、擅长操纵、阴谋算计、实用主义、结果导向、忽视道德。

精神病态(psychopathy)来源于反社会人格障碍,最初完全属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其在普通人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可以被理解为“不考虑他人感受,追逐感官刺激”。表现为:行为冲动、感觉寻求、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缺乏焦虑。

自恋(narcissism)来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希腊水仙花神话故事,弗洛伊德将过度自恋视为人格障碍的一种,在临床上被研究得较多。体现在普通人身上,表现为:自我中心、爱慕虚荣、自我吹嘘、支配倾向、优越感、傲慢无礼、自以为是。

这三者虽来源迥异,其表现却存在共同之处——冷酷无情、表里不一、有攻击性,总而言之,均具备些许的反社会倾向。或许是研究者们感知到了这种统一,又发现有一些人尚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但这些特征依然很明显,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有很多人将他们从临床领域中剥离出来,描绘了两两间的关系。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2002 年,Paulhus 和 Williams 首次在理论上将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系统整合到了一起,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它们在普通人群中既非完全地等价,又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正式宣告了暗黑人格的诞生。

暗黑人格为什么依然重要?

既然“大五”已经能够较为全面地描述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暗黑人格为什么依然重要?

简而言之,大五人格不够全面。

它的不够全面,一方面是它所采用的方法的根本局限——从词汇出发,进行因素分析,不考虑个人本身,所抽取出的特征都是表型特征,无法提供更深层次的描述和解释;另一方面,则在于当时抽取的词典词汇的局限。研究者构建大五时所采用的词典,涵盖的词汇大部分是褒义的,缺乏“不礼貌”词汇这一类别。这也就意味着,大五的结果,好像是描述出了人性中更为光明的一面,黑暗的部分则被忽略了——这恰恰为暗黑人格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甚至有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在预测故意的消极工作行为时,暗黑人格比大五人格更有效。

我们的光明和我们的黑暗,都是我们;我们的外表和我们的内心,都是我们。

说了那么多,暗黑人格究竟有什么阴暗面?

在生活中,暗黑人格得分高的人可能会有更明显的不道德行为,以欺骗、攻击行为、恃强凌弱;在工作中,暗黑人格得分高的人可能会有相对更多的消极行为。并且,精神病态甚至与药物滥用和犯罪行为都与这种人格有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三个维度可能做出相似的行为,但他们背后的动机和行事风格可能有所不同。同样是欺骗,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可能是为了获利,自恋者则更可能是为了显示自身优越性。同样是恃强凌弱,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可能采用言语恃强凌弱,精神病态则更有可能更直接地恃强凌弱。这均与其心理来源及背后的机制有关。

当然,也需要注意,这些都是群体水平上的结论,无法直接在个体水平上应用。任何单个行为的发生都是情境、人格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直接对号入座。

暗黑人格难道就没有一点好的地方?

当然不是。

最典型的例子依然来源于影视媒体。我们对这类人其实很熟悉,他们冷酷无情,喜爱炫耀,擅长伪装,大胆固执,有攻击性,四处留情——他们拥有典型的暗黑人格,他们是蝙蝠侠、楚留香、詹姆斯·邦德、V 等等。他们是“反传统英雄”,但他们相当受我们欢迎。

理论上讲,自恋者会夸大自身优势,马基雅维利者擅长印象整饰,精神病态者乐于挑战传统道德,在道德本身在发生巨变的当下,这样的一个人,谁能不爱?研究者们也从数据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初级精神病态是亲密关系的正向预测指标;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和高自恋的组合会让人觉得充满领导魅力;甚至自恋本身,都可能是个人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有时,即使最黑暗的人格也会闪光。
——心理学家尼古拉斯·霍尔茨曼(Nicholas Holtzman)

事实上并非有时,最黑暗的人格“总是”会发光。演化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人格特质都有其适应性优势,也必然要付出适应性代价,暗黑人格同样适用。现代文明鼓励竞争、崇尚物质至上、维护自身正面形象,而暗黑人格可能就是人类面对这种环境,将这种风格发展到极致,以尽可能多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策略——的确,他们做到了。但同时,这种极端的风格也带来了一些副产品,即为“阴暗面”。

总而言之,作为诸多普通人格理论中的一种,暗黑人格可能无法直接告诉你生活中应如何做,但它至少能帮你多看清一点点生活的样子。事实上,即便是大五人格和暗黑人格的组合,或者说我们目前所有人格理论的组合,都无法做到完整准确地描述一个人的人格,人生而复杂,人格理论仍有未来可期,人格心理学研究仍道阻且长。

每个人都处在黑与白中间的灰色地带,我们有共情,有自制,有道德,有理性,但也有自利,有贪婪,有手段,有物欲,正是这两种力量的相互抗衡,相互融合,才能让人类社会在不断拉扯中前进。你可以不喜欢甚至咒骂黑暗,但——与其咒骂黑暗,不如在黑暗中燃起一支明烛(Anna Louise Strong)。

参考文献:

秦峰, 许芳. (2013). 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1(7), 1248-1261.

Ali, F., & Chamorro-Premuzic, T. (2010). The dark side of lov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ssociations wi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psychopathy and machiavellian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8(2), 228-233.

Baughman, H. M., Dearing, S., Giammarco, E., & Vernon, P. A. (2012).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llying behaviours and the dark triad: a study with adul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52(5), 571-575.

Holtzman, N. S. (2011). Facing a psychopath: detecting the dark triad from emotionally-neutral faces, using prototypes from the personality faceauru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5(6), 648-654.

Paulhus, D. L., & Williams, K. 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36(6), 55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