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牛掰的人都很低调」,其内在逻辑是什么?

图片:《教父》 「真正牛掰的人都很低调」,其内在逻辑是什么?

Manolo

弄斧班门,对 @司马懿 的精辟答案再做一点补充。确实,如果大家都彼此熟悉,高调炫耀也就没有必要。不过,“牛逼者常低调”这一现象的存在,也可以由另一个角度得到解释:个人想同时向外界传达两个维度的信号。一方面,自己确实厉害;另一方面,自己的圈子里很多“有眼力劲”的人。相比于“扯着嗓子喊‘自己厉害’”,作出“酒香巷子深”的姿态,或许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arvajal 等学者建立了以下模型:首先,厂商生产两类奢侈品,一类“张扬”,一类“低调”;其次,市场上有许多消费者,他们在两方面有差异。一方面,根据钱的多少,社会分富人和穷人;另一方面,富人之中,彼此的人脉(原文用了一个词叫“文化资本”)强弱也有区别。消费者的选项有三种:一是购买“张扬”奢侈品,二是购买“低调”奢侈品,还有一个选项,是什么也不买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价格;二是别人对自己财富和人脉强弱的看法。具体来说,消费者在意两类人的看法:一类可以算是“小白”。他们只知道“张扬”的奢侈品属于奢侈品;如果看到“低调”品,他们会将其等同于“什么都没买”。二是“有眼力劲”的人,能准确区分“张扬”“低调”和“什么都没买”三种决策。富人的人脉越强,遇到第二类人的几率就会越大

给定一些技术性假设之后,以上模型的解非常有趣:首先,厂商会给“低调”奢侈品定高价,给“张扬”奢侈品定低价;其次,消费者这边,所有穷人都会选择什么也不买。至于富人,根据人脉的强弱有个分界点:强于这一点的,都“低调”;弱于这一点,都“张扬”。购买奢侈品固然能炫示财力;然而,低调中漏出的一抹奢华,更能彰显物主圈子——当然也包括物主本人——的见识不凡。

参考文献:Berger, J., & Ward, M. (2010). Subtle signals of 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7(4), 555-569.

Carbajal, J. C., Hall, J., & Li, H. Inconspicuou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R&R at Marketing Science.

Han, Y. J., Nunes, J. C., & Drèze, X. (2010). Signaling status with luxury goods: The role of brand promin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74(4), 15-30.

曾加,有一箩筐想法,但都不一定对

首先,这是一个伪命题。

事实是,牛逼的人,有高调的,也有低调的,而且并没有明显的数量差异,这里先不展开。

然后,根据我的观察,这句话的存在,几乎总是伴随着这么一个前提:

  • 有个人很高调,让我感到很不爽,但他似乎还挺厉害的。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它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心理活动:这人太高调,让我很不爽,但我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不爽呢?直接表达,似乎容易让别人觉得自己在嫉妒,我需要一个看起来合理的靶子。

观察或经验:牛逼的人中,好像有不少人挺低调的,比如 XXX,XXX 等,你看,和这个人完全不一样。

接下来是三段论:

假定(实际上是错误的):牛逼的人,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相似的,比如高调与否。

已有条件:存在一些牛逼的人,他们都是低调的;

结论:牛逼的人,总是低调的。

推论这才是重点!): 这个人不低调,所以他不是真正牛逼的人。

就这样,在错误的假定下,我们得到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从而终于否定了一个人的牛逼,真是好愉快呢!

-

类似地,绝大多数的 “真正 XX 的人,都 XX” 几乎都有着这样不可靠的假定,即:

拥有 A 特质的人,在 B 特质上也一定相似。

而事实上,

  • A 特质往往是相对客观的、可量化的,而 B 特质往往是相对主观的、不可量化的;
  • B 特质无法决定 A 特质;
  • B 特质中参杂着个人喜好。

对于这种逻辑上的谬误,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 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