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潜入一个微信对骂群,发现了互喷火起来的原因

图片:《逃学威龙》 我潜入一个微信对骂群,发现了互喷火起来的原因

如何看待微信出现大量对骂群?

木棉959,准V7.0 BNU PSYer

昨天,我的朋友圈出现了这么些奇怪的群……

“骑士勇士球迷对骂互喷”

“9 键 26 键互喷群”了解一下

“枣粽 vs 肉粽对骂”要加吗

???这是啥朋友圈病毒?怎么还有人说“没加过微信互骂群,你算什么社会人”?

昨天晚上,我潜入一个“江湖派 vs 学院派心理咨询对骂”群观察了半天,感觉自己发现了微信互骂群的本质——

这可能是一种新潮的(划掉)冲突解决策略!

一言不合来互喷吧 | 冲突

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相处,肯定不只有互帮互助、友善关爱和商业互吹,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一方的观念或行为不被另一方接受时,产生的不和谐就是冲突。其实每年,全国范围内都会上演几次大规模冲突——粽子吃甜的还是咸的?豆腐脑吃甜的还是咸的?汤圆(?)吃甜的还是咸的?

A 支持一种观点,B 热爱相反的另一种观点,两种观点辩论要争高下,这就是一种争执对立的冲突。如果兴头上互相嘲讽,这时冲突可能就不只是观点互搏了,眼瞅着“你说啥”“说你咋地”的拳头就要落下来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冲突情境,尤其是在具有匿名性的网络世界里,互杠互怼吃瓜看戏的情节可是天天上演啊。这些冲突一般都是“破坏性冲突”,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来这种冲突可不怎么棒棒,可能会把最初的冲突问题扩大升级,比如“骑士勇士球迷互骂群”从问候技术扩大到问候对方球迷的祖宗十八代,再演变下去可能要变成肉体破坏了吧 / 瑟瑟发抖。

不过,冲突并不都这么“暴力”,还有一种冲突就佛系许多,“建设性冲突”发生频率低,伴随的情感强度也低,往往能采用协商折衷等方式解决[1],比如男女朋友今晚想吃的菜不一样,需要商量一下去哪吃(等等这真的是一个低频冲突吗?等等这还有得商量吗?)。

当然,冲突可不只发生在成人间,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就会因为争玩具、争老师的关注、争谁说得对而起冲突,学术网上一搜“同伴冲突”看一下有多少题目带“幼儿”“儿童”的就知道啦。

互撕是手段不是目的 | 冲突解决

互喷再怎么猛烈,大部分情况下,喷也不是目的,让对方同意自己观点或承认自己才是强者的手段。所以,它其实是一种冲突解决策略——强制(coercive)。采用强制策略的人只会关注自己的利益——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去牺牲他人利益——骂对方让对方自尊受损。

诶,这真的是解决策略而不是火上浇油策略吗,看上去就很糟糕啊!

还好,冲突解决策略并不只有这一种。经过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讨论(不是互喷啦),目前主流的冲突解决策略有五种,除了强制,还有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折衷(compromise)、顺从(accommodating)、回避(avoiding)[2]。

问题解决策略既关注自己的利益,也关注他人的利益,充分考虑双方的要求来寻求双方都满意的问题解决方式(太难了)。

折衷策略比起问题解决策略让步了一些,往往希望双方都各让一步,不再非得坚持自己的要求而是各自降低一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采取顺从策略的人就很“顺从”,高度关注对方的利益而压抑自己的需要,比如对方怼啥自己都回一句“您说的有道理”。

采取回避策略的人呢,其实就会直接离开冲突情境、回避有争议的问题,别说在群里潜水吃瓜了,怕是连群都不会加,唯恐波及自己……

我学心理的,撕不起来啦 | 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

那么都是谁会加互喷群骂个痛快,谁加了群也是默默潜水,又是谁远远躲开这样的互喷群呢?

影响冲突解决策略的原因有很多,从个人特征方面来说,年龄、性别、社交地位、人格因素等都有影响[3]。

“我们不是二年级的小孩子了有事别总找老师” | 年龄

前文说到,有许多同伴冲突的研究关注小朋友,2 年级的小朋友选择“借助第三方帮助”——告老师的比较多,4 年级的小朋友选择“直接攻击”——别哔哔直接上手打(危险动作请勿模仿)的比较多[4]。

综合来看,小朋友更多采用强制策略,青少年更多使用折衷策略,到了成年早期就会更多佛系回避。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采用的解决策略越来越多[3]。

如果有人遇到冲突只会拉群互喷,可能是 ta 心理年龄还太不成熟吧,大家就体谅体谅吧,直接拉黑就好了……

“女孩子家家不好喷人的啦” | 性别

虽然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说男性女性采取哪种策略更多,但更多研究者还是认为,性别差异是会存在的,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更多地教育男孩要果断独立,而女孩要学会关心别人。有研究就发现,在游戏中起冲突时,小女孩更倾向于折衷或回避,小男孩就会用暴力、威胁等强制策略[5]。

我大胆猜测,球迷互喷群也是男性更多吧,不过这是因为互喷呢,还是因为球迷中男性比较多呢_(:з)∠)_

“你们越不欢迎我,我越要喷你们” | 社交地位

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往往会采取折衷策略来解决冲突,而被拒绝的儿童往往会选择不恰当的解决策略[6]。另外,如果儿童觉得自己比对手地位高,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命令、要求这样的解决策略[3]。

可能那些特别爱喷人的人,会觉得自己就是微信群之神吧。

“我这个人,就是爱喷人哦” | 宜人性

应该不少知友都玩过我部跟知乎合作的大五人格了(如何解读「大五人格测试」的结果?它对日常生活有哪些参考价值?),那么应该记得“宜人性”这个维度。宜人性越高,越意味着合作、利他、信任、共情等特质,而低宜人性则相反,宜人性更低的人们更常感觉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更消极,也更觉得强制策略有效。

但如果把“宜人性低”当做为“随便喷人”开脱的理由,这就会让我想起这个段子了:

“你为什么插队?”“因为我素质低!”

还真是无法反驳呢……

脏话和咒骂根植于人的本能,但无论如何,随意喷人是不对的,出口成脏是会被鄙视的,既然还有其他温和的冲突解决策略,为什么非要用互喷群来强制对方呢?

当然,也会有读者觉得,“我就是闲得无聊加个群玩玩”,这些娱乐化的群,可能就不算在冲突解决策略里啦,而是满足吃饱喝足后的社交需求。

顺便一提,我潜入的那个“江湖派 VS 学院派心理学对骂群”,最后大家也没有骂起来。

可能是因为,学心理学的人,共情能力比较高,说着说着就会演变成“我能理解你”吧_(:з)∠)_

参考文献:

[1] Howe, N., Rinaldi, C. M., Jennings, M., & Petrakos, H. (2010). "No! the lambs can stay out because they got cozies": 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 sibling conflict, pretend play, and social understanding. Child Development,73(5), 1460-1473.

[2] Evert, V. D. V. (1997). Complex interpersonal conflict behaviour:, Theoretical frontiers.. Complexinterpersonal conflict behaviour :. Psychology Press.

[3] 鞠亮, 邹泓, 李一茗. (2004).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 84-88.

[4] 周宗奎. (1997).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5] Black, K. A. (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 with best

friends., 35(139), 499-512.

[6]周燕, 翁亚君. (1997). 8—15 岁儿童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V13(1), 26-29.

京师心理大学堂,打造最优质的心理科普平台

因为骂脏话能帮助人释放情绪、缓解疼痛和焦虑,在小心翼翼维持了一天现实世界中的印象管理后,在微信群里骂骂脏话,舒缓一下焦虑情绪等,好像就显得无可厚非了……吧?

脏话,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交际中时有发生。人们通常视脏话为不良行为,有失大雅,所以往往对其嗤之以鼻,但对骂群却把脏话“捧红”了。

这些脏话有什么神奇的能力?我们先从一个神奇的实验说起。

一个痛并骂着的实验

英国基尔大学的理查德·斯蒂芬斯在陪妻子生产时却注意到一个奇妙的现象:每次疼痛难忍时,妻子都要喊脏话,而阵痛减轻时,又忙不迭地向医护人员道歉。

为什么人在疼痛时,会失去理智地喊脏话?斯蒂芬斯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并邀请基尔大学的学生们来参加。

他准备了两个储水的容器,一个在室温 25°C,另一个在冰冷的 5°C。参加实验的学生们单独进入实验室,他们首先把手在室温的水中浸泡 3 分钟,然后把同一只手浸入冰水里,直到他们实在忍受不了低温,不得不离开冰水为止。

学生们被分为两组,第一组在将手浸入冰水时只被允许用不带攻击性的语言来形容一张桌子,而第二组学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破口大骂。实验结果让斯蒂芬斯大吃一惊:第二组忍受冰水的平均时间比第一组长了大约 40 秒!

咒骂是一种“止疼药”

在测试忍受冰水时长的同时,斯蒂芬斯也测量了这些学生的心率,并通过问卷收集了学生们对于“疼痛”的感受。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第二组学生开始咒骂时,他们的心率有明显的提高,而他们感觉到的疼痛感却有明显的降低。并且,女学生比男学生的心率提高幅度更大,疼痛感降低的幅度也更大。

斯蒂芬斯解释说,咒骂发出了一种负面情绪的信号,身体就开始为“战斗或逃跑”做出反应。这种情绪的发泄,可以让人更具攻击性,同时分散了对疼痛的注意力,从而增强了疼痛的耐受力。

但是,斯蒂芬斯也警告说,虽然脏话有“止疼药”的功效,但是重复使用时效果会减弱。如果平时总是骂骂咧咧,关键时刻这种“镇痛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有趣的是,斯蒂芬斯凭借这个发现,夺得了 2010 年“世界搞笑诺贝尔和平奖”。

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啊!

我们知道,脑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总指挥”,它有着精细的分工,不同的脑区都有各自的主要职责。大脑皮层负责较高级的认知活动,比如语言。如果这个大脑皮层受损,人就可能说不出有意义的句子,或者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

而咒骂的语句虽然也是语言,负责的脑区却并不是“高级”的大脑皮层,而是在皮层下结构的边缘系统,与情绪和本能密切相关。许多动物实验表明,边缘系统的活动与紧张、恐惧等情绪相关。比如如果用电极刺激一只猫的这些脑区,它将发出吼叫;而刺激人的相同部位则会导致伴随着脏话的暴怒。

这样看来,脏话和咒骂更像是一种有着情绪成分的活动和动作,它们根植于人的本能。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理智失去控制时,脏话为什么会轻而易举地脱口而出了。

然而,即使脏话能帮助人释放情绪、缓解疼痛和焦虑,但脏话终究是脏话。脏话存在着极强的冒犯性,并且会造成听者的震惊、愤怒、不自在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人际关系。也因为脏话或多或少触犯了禁忌,心理学家有时也将其称为“禁忌语”。

就像现在虽然许多对骂群都是娱乐化的存在,说脏话也并不是认真的,但是如果万一不小心骂中了对方怒点的话……

反正,为了维护文明形象和交际和谐,我们都要控制本能冲动,少说禁忌语哦。

出口成脏的人↓

参考文献:

[1]蒋葳. (2013). 人为什么喜欢说脏话. 百科知识(4), 26-28.

[2]浅草. (2014). 脏话,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大科技:科学之谜(12).

[3]韦津利. (2008). 脏话文化史. 文汇出版社.

[4]张发祥. (2007). “脏话”在特殊语境下的得体性.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5), 65-67.

[5]Stephens, R., Atkins, J., & Kingston, A. (2009). Swearing as a response to pain. Neuroreport,20(12), 1056-60.

[6]NeuroReport:咒骂可缓解疼痛.

[7]2016-10-18 取自http://www.bioon.com/biology/psychology/399945.shtml

相关原文:我说脏话,但我是个好姑娘。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bnupsychology”欢迎关注!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