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练习册:这道题我不会;翻开答案:啊哈,这么简单

图片:《夏洛特烦恼》 翻开练习册:这道题我不会;翻开答案:啊哈,这么简单

为什么做数学题时,自己想不出来,而翻到后面看答案解析时却全都能能看懂?

叶赌徒,我是一个赌徒,瘦人永不为奴

在玩文明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系统提示希腊语“尤里卡(Eureka!)”,我就特别好奇,到底尤里卡是指什么,还特地查了维基百科。


结果发现,尤里卡效应(Eureka effect)或者说啊哈!时刻(Aha!moment)就与我们学生在做理科题目时豁然开朗的情景很贴切,当然,这个效应在生活中其他方面也无处不在。

就像上图中的名人案例,GoPro 的创始人 Nick Woodman 就是在冲浪时发现不能自拍,才想出了创造 GoPro 的点子。WhatsApp 的创始人 Jan Koum 则是因为他无法支付起与他远在乌克兰的父亲的昂贵国际长途通话费,而想出的 WhatsApp。


尤里卡效应缘起于古希腊哲学家 (省略一大串名号)数学家阿基米德,我们在课本中都学到过,一个国王给他下了一个难题,就是让他判断他的王冠是不是纯金的。他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后面发生的事我们也知道了,直到他在澡堂泡澡的时候,才豁然开朗,然后他兴奋地跳出池子,大喊“尤里卡(我发现了 / 我找到了)”。当然,这个故事一般被认为是虚构的。

用维基百科的定义来说,尤里卡效应指我们在被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者概念所困扰时(比如数学题),突然产生(看了答案之后……)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有不少研究将这种尤里卡效应,描述为记忆上的优势,但是我们还是很难确定,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出现这种效应。

简单来说,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术语,叫做 insight(洞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需要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比如数学题)的时候进入了死胡同,即使他们看起来使用了所有可能的方法,仍然无法找到正确的解答方式。而第二阶段往往出现的比较突然,不在预料之中,就像我们之前冥思苦想用尽方法,结果看了一眼答案就觉得“啊这个原来这么简单啊,我怎么一时想不出来呢……”或“我刚才差点就做到了”的感受。

而很多与学习方法的文章或者书籍里,就经常提到如果进入了死胡同,小憩一会儿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就是如此。不少研究都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难以解决问题(数学题),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过度关注问题的局部,导致我们进入了死胡同。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想要解决问题,首先得试着跳出“框架”,因为是重复性的思考使得我们的记忆固化,从而很难达到“豁然开朗”的阶段。

2004 年,一个神经认知科学家就试着用 fMRI 和 EEG 的技术去探索我们在出现尤里卡时刻的时候大脑的信号变化。他们发现当我们出现这种时刻时,我们右脑的颞前上回(anterior superrior temporal gyrus)出现明显的激活(如下图)。

用 EEG 的方式同样得出相似的结论,当我们出现尤里卡时刻的瞬间,我们大脑的激活就像烟花一样(如下图)。

目前有两种理论来解释人们如何达到尤里卡效应。第一个是进度控制理论(progress monitoring theory),人们会分析他们目前的进度(做题思考)与达到目标(得到解答)之间的距离,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无法从现阶段的进度或者方式中得到答案,他们会试着去尝试其他的方法,最终达到尤里卡时刻。

第二个理论则是表征变化理论(representational change theory),人们在最初就只有极低的可能性获得答案,因为他们运用了错误的方法,从而不自知地限制了解题思路。当他们慢慢放弃或者中场休息的过程中,这时他们也放松了之前的限制,大脑从固话的框架中跳了出来,从而出现尤里卡时刻,获得解答。


因此总的来说,老师们一直提到的不要钻牛角尖,要善用发散思维是没有错,有科学依据的。


Jung-Beeman, M., Bowden, E. M., Haberman, J., Frymiare, J. L., Arambel-Liu, S., Greenblatt, R., ... & Kounios, J. (2004). Neural activity when people solve verbal problems with insight. PLoS biology, 2(4), e9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eka_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