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经历原生家庭伤害的人,父母往往是老师?

图片:《小孩不笨》 为什么很多经历原生家庭伤害的人,父母往往是老师?

Sen Miao,「 教师,工匠一枚 」

这个题目跟本人的相关度蛮大的,试着回答一下。

本人爷爷和爸爸都是教师,爷爷已经退休,爸爸在镇子上中心教书,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比较奇葩的,早些年村镇小学对师资要求并不高,我的奶奶和妈妈也都在学校教过几年书。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爸爸没有教我过任何一个年级的语文,倒是在四年级的时候爷爷教我数学。如今,我也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关于题注提出的问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个问法,容易让人联想,是不是爸爸妈妈是教师的娃娃,日子过得就比较苦。就本人观察的学生情况而言,学校里家长是教师的学生,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被祸害”的状况,相反,教师子女往往比较优秀,本校教师子女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往往受到照顾。

首先声明,凡事不能以个案论。众多教师家庭中,总有那么一小撮孩子是倒霉蛋,父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扭曲了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众多非教师家庭中,恐怕有更多的孩子,因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而受害。放眼班里后几位的熊孩子,哪个不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的,但这些熊孩子中,却鲜有出身教师家庭的。

当然,父母的职业是教师,是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么一个职业,相对于其他父母的职业,是特别的,对孩子的成长很容易产生一些倾向性,有利有弊。

先说说教师职业给父母带来的坏处吧:

→ 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易于混淆,看待孩子的视角发生畸变。

教师,每天面对的几十个甚至百十个孩子,工作是非常杂乱的,上课、批改作业、组织活动等等。最怕的就是孩子们的班级纪律混乱、学习习惯散漫,所以即使是内心再柔软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之余,都会把课堂常规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什么时候课前准备、什么时候发言、什么时候讨论,大家要形成默契,保持一样的步调,提高教学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默契,严厉的要求是不可或缺的,适当的奖惩是必须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导着、帮助者,更是一个评价者。毕竟,评价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指挥棒,指哪儿打哪儿。

长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容易带上这个职业的思考方式和处事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是学生,教师爸爸或妈妈容易把自己对待班级学生的视角转移到自家孩子上。而父母角色与教师角色是不同的,父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相处,陪伴孩子,等待成长,而非像课堂教学一样,每节课都要树立一个教学目标,还要分析一下什么是重点难点,再设计个支架什么的让学生顺着爬,最后一定要评价出一个 123 来,甚至还要鼓励孩子的自我评价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反馈,不需要向教师上课那么明确的目的性,更不需要严格的评价手段。

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陪伴。

→ 对孩子的学校生活窥探太多,导致孩子丧失安全感。

从小就非常羡慕别的小朋友,在学校无论做什么,家中父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即使做了什么违反纪律的事情,也就是老师或轻或重的几句批评。他们可以在学校里“出洋相”,可以做各种小动作。而我呢,班主任老师跟爸爸爷爷坐同一个办公室,我的一举一动他们都能够观察到。几乎是无意识的,我就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不惹事的好孩子,作业要认真、不打架、表现好等等。只要今天课上做了什么或者考试不好了,甚至是课上做了什么小动作,那边爸爸就能够知道。

总有一种被“观看”的感觉,这样做什么事情,都不是那么自然了,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现在工作的学校里,也有教师子女。有的老师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上心,从考试分数、课堂听讲,到活动表现、拓展作业等等,事无巨细都要问个清楚。孩子少有动作,就会立马掰正。如果孩子一直表现优秀尚可,如果是一个平庸一点的孩子,可想而知,他的每个动作都被父母“关注”着,很容易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丧失了安全感。

→ 见到的优秀学生多了,对自家孩子的要求也高了,导致孩子的成就感不高。

教师面对的太多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本班的优秀学生,而且能够接触到本年级、其他学校的优秀学生,对优秀的定义也就容易比一般父母高一些。所以自家孩子的那点成就,看起了也就“没什么”了。

当然,父母是教师的,优势也是大大的:

→ 一个最最明显的优势,学校的各种活动会得到照顾。运动会啦、升旗仪式啦什么的,同等条件下,当然是有优先权啦。而且父母是教师,往往对学校里教师能做什么,家长需要配合什么比较清晰,在课业辅导上更有针对性。

→ 最最重要的一个优势,我非常同意网上的有一个说法,为什么教师的孩子更优秀,因为见到的优秀的家长多,优秀孩子的案例多。

一个孩子的成长,最最重要的其实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能够解决“面”上的问题。如今的班级规模,一个教师带三四十个学生甚至更多,根本没有精力做精细化的教导,关键孩子还在于家长的引导和辅导。作为一名教师,跟家长沟通是常规工作,比较清楚那些优秀学生的家长是什么样的心态、怎样的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