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少年,试试打几局游戏提高智商啊」

图片:《头号玩家》 「来少年,试试打几局游戏提高智商啊」

电子游戏在毒害年轻一代吗?

逍遥 Norene,脑科博士,一只切切切切脑子的科研喵

作为一个学习脑科学的,我深切的感到打游戏对认知功能的改进是有帮助的。对此,我查了不少文献,发现很多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其实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少研究。大部分的结论都是玩游戏(动作类和射击类)对反应力和短期记忆力都有改善。

最近听说有一部叫《微微一笑很倾城》的电影很红,里面说的是一名打游戏的帅哥和一名打游戏的美女天雷勾动地火,从打游戏陷入热恋的故事。­众多迷妹们一面对着电视里玉树临风的男主角流着哈喇子,一面幸福地幻想着原来打游戏的宅男也并不都是抠脚大汉啊……不少哥们儿也激动地拍红了自己的大腿:这电视剧为宅男指了一条明路啊,原来一边打游戏一边撩妹这个梦想是真的可以实现的……我要遗憾地摇醒大家,关于打游戏就能撩妹撩汉这件事,咱还是得实事求是,首先去照照镜子再去幻想游戏里的神雕侠侣。

但是上帝关了一扇门,还会给你放出一条狗……不不不,是总还能给你留扇窗,现在就让神经猫来给你找找窗子在哪里。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拧着耳朵把你从电子游戏厅揪回家时,你是怎么气急败坏地辩解的吗?“上次考第一名的 XX 也在旁边打!”每次说完这句话妈妈们都更气更怒:“你这死孩子,不但不好好学习,还撒谎!”

其实对于这事,可能你还真没撒谎!有不少研究证明,打电子游戏的玩家会有更高注意力、认知控制能力、短时程记忆力和反应速度。所以说不定邻居家的小明真的就是又爱打游戏又学习好!等等,先别现在就哭着回家: 妈,我学习不好原来是我游戏打得不够。因为这时候你妈妈可能会说:“你这死孩子,谁管你学习好不好,还不赶紧想想老婆在哪里?”

所以还是等神经猫来好好给你捋一捋,在现在这个 Smart is the new sexy 的世界中,直接打游戏撩妹可能不容易实现,但毛主席教育我们,暗搓搓地迂回才能夺取更大的胜利,你还是可以继续小时候的梦想,试试打游戏提高智商啊,智商高了变成学霸,成了学霸再去撩妹,那不就十拿九稳了嘛。嗯哼。

电子游戏能提高选择注意能力

瑞士日内瓦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教授 Daphne Bavelier 和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C.Shawn Green 是研究电子游戏影响认知领域的大牛,他们在今年 7 月为著名期刊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写了一篇封面文章综述了近 20 年的研究成果。在 90 年代初,Green 还是 Bavelier 实验室的一个本科实习生,他们实验室主要研究的是当时心理学中的热门“选择性注意”问题。

心理学知识小卡片:

选择性注意,就是当视野中有很多事件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把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有选择的分配到对于我们自身更重要的空间、物体和任务上,比如一位妈妈带小孩去海边玩水,在这位负责任的妈妈眼中,沙滩上那些帅哥美女们青春的肉体都是浮云,她的注意力只会选择性地集中在小孩的身上,并时刻关注着周围有没有形迹可疑的恶犬或者人贩子之类的,会影响到宝宝的安危。

Green 发现这个选择性实验对他来说简单到像是有 bug(编程错误),每次他都能百分之百正确完成。为了验证是不是 bug,他又招呼了电子游戏社团的狐朋狗友们来帮忙检测,结果也是百分之百正确,而奇怪的是,他的老师 Bavelier 和其他书呆子教授们的测试成绩却惨不忍睹。两组受试者的唯一差别就是爱不爱打游戏,所以 Green 和 Bavelier 不由得猜测,莫非打游戏打得多的人有更好的选择注意力?在进行了一系列注意力检测实验后,这个猜想得到了证实,并发表在了 2003 年的顶级期刊《自然》杂志,自此开创了研究游戏和学习能力的先河。舆论一片喜大普奔:以后只要和小伙伴们相约一起出去打街机,妈妈就能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成绩啦。

不同类型的游戏效果不尽相同Green 和 Bavelier 又再接再厉,继续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其他认知功能的作用,他们发现快节奏的射击类游戏以及注重于视觉细节的动作类游戏对认知功能的改善尤其突出,不过他们提出,这些游戏所改善的并不是记忆力,而是视觉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因为在完成这些游戏的时候,大脑需要快速地接受和分析信息,并及时作出判断。他们的研究发现,相比起从不玩游戏的测试者,经常玩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First person shooter,FPS,比如守望先锋和使命召唤等等)的受试者的反应时间快 10%,同时对于检测注意力和反应力的实验完成度也更高。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经常玩动作类游戏(Action video game,这个范围就更广了,不仅包括了 FPS,还包括以前的红白机和街机里的大部分游戏)的玩家的视觉处理和空间分辨能力相比起不玩游戏的人有明显的增强。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科学家们又招募了一批很少接触游戏的玩家,让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玩动作类游戏,一组玩社交游戏(比如种菜偷菜网上撩妹之类的),每周五天每天玩一个小时进行“游戏训练”,然后比较训练前和训练后的注意力敏感度和反应速度。结果发现,玩动作类游戏的受试者在受训几个礼拜后注意力和反应速度都有了明显提升,但是玩社交类游戏的受试者却没有明显变化。所以别再偷菜啦,赶紧把小时候的红白机魂斗罗拿出来打一打吧。

更有意思的是,另一项后续研究对腹腔镜的外科医生们进行了调查,发现经常玩动作类游戏的外科医生能够更快速地完成手术同时能够保证更好的操作精度,同时在遇到压力时的抗压能力更强,能够在更大的压力强度下面完成手术操作。所以选对游戏不但让你变聪明,还能增强你的工作能力和抗压能力。会不会又有小伙伴看到这里心中一阵窃喜:以后上班时候再也不怕老板查岗了,被看到浑水摸鱼偷偷打游戏就告诉老板,咱们忙着呢,这可是在训练工作能力!

大脑为何能通过游戏改善认知功能直到 1960 年代,科学家们还认为婴儿关键期是大脑发育的唯一阶段,大脑的大部分结构在出生前就已经定型,人类成年之后大脑结构就不再发生变化。但实际上,大脑是可以被环境和经验影响的,在成年以后大脑的结构也会产生变化,并且对功能进行重塑,这个过程在神经学和心理学中被称为神经可塑性或大脑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在结构方面,大脑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对产生新的突触,也就是让神经元之间产生新的连接,而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大脑功能,这些新形成的突触可以强化记忆,并在不同的脑区形成相应的不同的能力。比如在运动皮层形成新的突触可以改善运动和协调能力,在语言皮层就可以强化语言能力。

而有效的打电子游戏,其实是对大脑进行持续的学习训练,让大脑发育出更多的突触连接,形成更强的功能。这种训练在心理学中又被称作多模式干预疗法(multimodal intervention/treatment),就是通过多种维度的复杂任务,对认知功能进行刺激,电子游戏也是这种属于这个范畴,在玩电子游戏时,需要玩家先动用视觉皮层分析和分辨任务,然后使用前额叶皮层对任务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和判断,同时听觉皮层的声音分辨能力、海马皮层的记忆能力、以及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的注意力等等都会被使用到,从而对各项认知功能都进行刺激,在各个脑区形成新的突触或者增强原来突触的功能,让大脑形成突触可塑性。

打游戏能改善注意力缺陷和老龄化大脑事实上这种根据多模式干预疗法设计的多种游戏训练已经被用在很多多动症儿童和注意力缺陷人群的治疗中。更有趣的是,2012 年 Anne McLaughlin 实验室甚至报告了玩魔兽世界(WoW,World of Warcraft,也被引用作为多模式干预模式游戏训练)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科学家对 39 位年龄在 60-77 岁的老年人进行了测试,实验组的老年人在接受了魔兽世界游戏培训后,每天在家里平均玩一个小时魔兽世界,并完成一部分游戏中的任务。两周以后对玩游戏的实验组老人和没玩游戏的老人进行了测试,发现两周的游戏训练让实验组老人的多种认知能力,如注意力控制和空间预测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所以在老龄化越发严重的今天,游戏或许能抑制老龄化大脑的衰退,让我们的大脑重唤青春,各位孝顺的读者读到这里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带着爸妈去网吧了呢。PS. 各位 WoW 友们,请在老了以后也继续艾泽拉斯上的征途吧,当头发花白的我们坐在网吧里喊出“为了部落”时,更让人有了一种抵抗老年痴呆的自信!

神经喵说……

1。不要过于夸大游戏的效果。由于游戏操作起来更有趣也更容易被设计成实验,所以至今为止作为大脑认知训练被研究得最多,但其实学习任何一项新技能并进行规律的训练,比如学习语言、烹饪美食等等都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2。小心游戏公司的过度宣传。2014 年 10 月多名科学家联合发表声明,批评了脑力游戏行业的夸张宣传。如果同学们看到某个智力游戏宣称是由神经科学家设计的或者可以增强记忆力之类的,就赶快把他们拉入黑名单,都是言过其实的过度宣传,现今还没有任何一项游戏有增强记忆力的功效。

3。网瘾同学请先去戒断。设计合理的游戏对改善认知功能和提高注意力有一定作用,但大部分研究中被试者的游戏时长大致是每周玩 5-6 个小时,某些严重网瘾和游戏成瘾的童鞋并不在我们本篇的讨论范围内,请出门左转找杨医生(大误,just kidding!!!)

4。人生就是一个大游乐场,生活本身其实就在不断的升级打怪。要想像神经喵一样智力超群,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人生的真谛。

-

以上是我为微信公众号:神经猫学术观察 (neuron_cat)写的一篇小文,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原文:感觉脑子不够用?打几局游戏练练智商吧

参考文献:Bavelier, D. & Green, C.S. (2016). The Brain Boosting Power of Video Games. Scientific American, 315(1), 156-176.

Baranowski, T., Blumberg, F., Buday, R., DeSmet, A., Fiellin, L. E., Green, C. S., and Morrill, B. A. (2016). Games for health for children—Current status and needed research. Games For Health Journal. Volume 5, Number 1

Green C. S., and Bavelier D. (2002) Action video game modifies visual selective attention. Nature 423.6939: 534-537.

Bejjanki V.R., Zhang R., Li R., Pouget A., Green C. S., Lu Z., and Bavelier D . (2014) Action video game play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perceptual templates. PNAS. 111(47), 16961-16966.

Green C. S., and Bavelier D. (2010) Action-Video-Game Experience Alters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Vision. Psychol Sci.18(1): 88–94.

Whitlock, L. A., McLaughlin, A. C., & Allaire, J. C. (201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cognitive training: Using a multi-modal, attentionally demanding game-based intervention for older adul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8(4), 1091-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