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这个电影,很像一部中国父母为子求学的纪录片

图片:《起跑线》 《起跑线》这个电影,很像一部中国父母为子求学的纪录片

学校就是阶级?《起跑线》这部电影戳痛了无比焦虑的父母们

萌芽,萌芽研究所BUD创办人 微信公众号:myyjs_bud

印度电影真扎心!

我说的是正在热映的《起跑线》。

说他扎心,是因为它非常直白地把每一个父母最关心的、最煎熬的教育问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印度,这个同样的人口密集、资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和中国一样的残酷现状,“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赤裸裸的警示和挣扎,便是贯穿全文的主旨。

我之前发过《摔跤吧,爸爸》的影评,导演萨基特·乔杜里的片子,总是有一种直指现实的刻画力,很多中国不能谈、不知道如何谈、甚至也可能谈不好的话题,在导演乔杜里的刻画下,总是如此深刻且丰满。

而这一次,是在中印两国都夹缝生存的,新中产的教育现状。

印度这个国家,有着比中国更残酷的教育阶层不平。

受上千年的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的阶层分化一直比中国更严重,而受曾经殖民历史的影响,英语在印度早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门知识,更是上流阶层的代表。

即便中产阶级经过奋斗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跻身“富豪”行列,但仍然不属于上层阶级,仍然会遭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歧视和孤立,所以对很多中产家庭来说,让孩子去“读最好的学校“,是唯一一条打破阶层束缚,获得社会认可的道路。

在这里,一所好的学校,早已经不是一个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了千万家庭对地位、资源的想象。

在这里,“学校就是阶级”。

1

在电影的开始,米塔提出要让孩子上私立名校,遭到了丈夫反对,她是这么说的:“进入这个阶级(上流社会)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进最好的学校读书。”

在米塔的心目中,进私立学校意味着进入上一层社会,而读私立则可能会让自己的孩子划入社会的底端。

让我很受触动的,是母亲对女儿未来的极端的想象,那是千万家庭无处不在的焦虑画像:

要是不上名校,那她长大了就进不了名牌大学;

如果简历上不是名牌大学,
那她就不可能去外企上班了;
要是去公立学校,就会学坏,
要是学坏了,就会吸毒。

看电影我们都知道,这些焦虑是拦在每一个父母面前的大山,而学区房,更是每一个家庭不得不面对的两难抉择。

父母啊,总是忍不住把假设当成了铁板钉钉的结论,可在”如果……,就……”的假设面前,似乎一切又充满无解。

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似乎都是环环相扣,一旦哪一个环节脱节,可能就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一所好的学校就是起跑线,对父母而言是打破阶层不公的敲门砖,对孩子而言更是防止孩子人生下滑的兜底。

2

拉吉被妻子说服了,他们做出了第一个牺牲,便是一掷千金,在富人区买下了房子。

为了融入上层,让孩子进入名校,他们请作家帮孩子制造“牛孩”简历,请时尚专家帮他们设计穿着,请专业人士帮他们设计面试问题答案。

一切天衣无缝,最后却被 5 家名校中的 4 家拒绝,原因是:

他们不想收店铺老板的孩子。

阶层的不公和歧视,在这面试失败的那一刻,再一次直接放大到我们面前。

学校认为,如果孩子的父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他们就不会过多关注他们的孩子的教育。

阶层的象征从来不是有钱就可以解决,原来出身、父母的教育层次,没有留过学,没有传统的贵族血统,没有知名院校的背景,已经成了孩子资格的“附加值”。

什么时候,拼孩子,最后变成了拼父母?

我想这个提问谁也无法问答,这在中国,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的上海北京,又有多少“牛蛙”、“牛校”的面试资格,也同样如此呢?

刚搬进富人区的时候,妻子米塔特别想融入这个圈层,所以搞了一场派对,来邀请周围的上流社会的家庭参加,但是这个派对,却把身份殊途体现的淋漓尽致:

因为太过热情的招待,有种和上流社会不符的不得体的表现,被大家嘲讽;
不晓得上流社会的餐桌礼仪,在细节上总是闹笑话;
穿着不合时宜,更显得出身低下。

这些细节,都是阶层的体现。早前看过的英国片子《唐顿庄园》也有极其相似的一幕,庄园的老太太有句毒舌又刻薄的嘲讽,说的非常清晰:

你以为我们一样,但实际上你永远都不是”。

这,便是隐形的不公与现实。

3

如果没有办法通过正式通道成功,那就曲线救国。

拉吉一家的第二次搬家,便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不惜任何代价牺牲自己。

面试失败后,名校应国家要求分给贫困生的那 25%配额成了救命稻草,为了那 25%的名额,他们决定去装穷人。

于是,他们从豪宅又搬到了贫民窟。

来到贫民窟,米塔从出租车上下来的第一脚,就踩到了一堆粪便上;第一个晚上,就有老鼠爬到身上;第一次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有伊蚊这种生物。

在这里,米塔从美娇妻变成疯婆娘,和悍妇争抢打水的水管,和米店老板大吵大闹;大老板拉吉为生活所迫,到食品厂当流水线工人,上厕所被限制次数,早起上班还要去挤传说中印度的开挂公交。

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之后,拉吉的孩子总算成功入选了一流学校。

拉吉一家,自此总算可以说自己比很多中产阶级幸运了,因为他们总算如愿以偿地跻身到了梦寐以求的好阶层和地位。

4

但这个片子的高潮,并非仅仅以孩子顺利入学作结尾。

总算把孩子如愿以偿送入学的拉吉一家,却无法真正快乐。

在这两次搬家的经历中,给拉吉一家最大冲击的,或许就在努力赶跑的过程中,渐渐让他们明白的,教育本质。

当他们搬到贫民窟,因为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对于拉吉一家而言,也是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受到了热心邻居无私且真诚的帮助。

希亚姆妻子陪拉吉妻子米塔排队打水、领粮。

希亚姆的儿子和皮娅一起玩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希亚姆陪拉吉挤公交、找工作,为了凑够皮娅的学费,贫困的希亚姆甚至不惜帮拉吉一家用性命去碰瓷。

入学的家长面试中有这么一道题:“贫穷是什么?”

在面试培训机构的应试模版里,富人的最佳回答范式是:“分享就是关爱”。

但现实中,拉吉在富人区所受到的只有排挤和歧视,富人们一边用标榜着对穷人的分享即是关爱,一边抢夺着本该属于穷人的资源。但在贫民窟,穷人却用实际的行动教会了何为无私的分享,何为真诚的关爱。

在影片的最后,拉吉在学校的大礼堂上说:

在如今这个时代,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非人格

我们曾认为这所学校能让她博学多识,所以我们不择手段。

我们曾假扮为穷人,入住巴拉特纳加尔社区,又偷又骗,用尽不堪手段,最后我们居然成了,通过了审查,窃取了他们(穷人)的权利。

在没有电视和玩具的环境下,如何找到乐趣,我的女儿在这里没学会这些

少即是多,分享就是关爱,我们总是这样要求孩子,真正学会却是在巴拉特纳加尔。

教育已经失去它的本质,沦为一桩生意。”

拉吉最终明白了,这一路他们为了孩子上名校的打怪过程,事实上是让他们去经历艰辛,重新发起对教育本质的探索、追寻和审视过程。

5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将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就是好的教育吗?

诚然,好的学校确实会有好的老师,好的教学,好的环境。

影片中的私立学校不亚于五星级酒店,有纯欧式食堂,有恒温游泳池,教室里面还有空调,他们都是在唱歌跳舞中学知识。

孩子们在这里确实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也可能会受到排挤。

片中,当培训机构的老师提到给穷人的那 25%配额,她是这么说的:“穷人的孩子在大学校里是应付不来的,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们根本吃不开。即使他们被录取了,一两年内也会离开。”

名校的校长也印证了这番话,她说:“我是女仆的孩子,我的同学是怎么对待我的?如果我拒绝帮他们做作业,他们就不会邀请我参加生日派对。即便邀请我参加,我也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角落里。”

这位校长最终也从被排挤者变成了那个为了利益,排挤穷人的人。

而在贫民窟,皮雅和朋友用很简单的玩具就能在巷口玩一天,彼此追逐打闹,单纯快乐。

在公办学校,虽然孩子们没有像样的活动室,像样的厕所,甚至上课都只能坐在地上,但这里的孩子也能说几国语言,会唱歌跳舞,拥有各种才艺。

希亚姆一家虽然贫穷,但是他们善良,乐观,有骨气,他们不会去偷,更不会去抢别人的权利。

当自己的孩子入学失败时,他也是由衷的祝贺拉吉,拿出自己皱巴巴的一点钱,为朋友买下他们这辈子都没吃过的美食。即便,最后得知了这是一场骗局,仍为皮娅的纯真感动,打消了揭穿的念头。

拉吉说的:“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好父亲?”

正是他对教育的反思。

是的,成才之前,要先成人。我们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才能具备了成为人才的基础。

这正是导演想通过这部片子传递给我们的,最简单,但又最深刻的道理。

6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也曾经以为拥有地位便拥有了一切。但我们却忘了,我们所渴望的、认定的“好地位”,对孩子来说适不适合。

我们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的环境,到底是不是真的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教育本身并没有分层,往往是我们的执念,让我们看不清教育的本质。

比表面的层级更重要的,是孩子内在的价值观的取向,是孩子是否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那份真心,是孩子坦荡荡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份善良和磊落。

否则,就像电影中的那个校长,因为长期的心态扭曲,最终也让自己和孩子扭曲成了一个卑鄙、自私的人。对校长而言,成也阶层,败也阶层,到底所获所失哪个更多?

电影的插曲中,孩子们是这样唱的:

生命只有一次
可我有百种渴望
我会将它们一一实现

生命只有一次
可我有百种渴望
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前行

要放下执念很难,但影片最终想要告诉我们,或许恰恰是,只有真正地放下了执念,去探寻自己内心对教育的答案,我们才能最终看到孩子的画像,才能最终不让自己被焦虑捆绑,不去嫁接父母的梦想,而是真诚和孩子开展讨论,帮助孩子重新定义生活和努力的真谛。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有着无限的未来与可能。只有当我们顺应了孩子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了自然、不扭曲的环境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发现一个人格健全,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自由勇敢,懂得感恩,抱有善良,有积极的心态。

他终会长成那个自己心目中最好,真正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