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想念一个人,对方会不会有感应?

图片:《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 长期想念一个人,对方会不会有感应?

逍遥 Norene,脑科博士,一只切切切切脑子的科研喵

最近有朋友失恋了,这又是一桩异地恋造成的惨剧。在他心心念念盘算着如何把异地恋修成正果,尽快过上在每天携手看花开花谢云起云落的小日子的时候,对方和他分手了。朋友们看不下去他每天郁郁寡欢,只好给他出一下策:“别太难过,王家卫告诉我们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每天想他,他肯定会感受得到的,心诚则灵(拍肩)”。

这个下策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实例一:

情窦初开的小虹暗恋身边某位颜值超标的同学,每天都在心里想他却又不好意思表白,神奇的是,想得越多就越能够不经意地在各种场合遇见,让小红每天都活在小鹿乱撞的心情中。

实例二:

小兰和小黄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两人惊喜地发现他们之间除了有爱情的化学反应之外,还有某种心电感应,比如小兰刚想到小黄,拿起电话,就看到小黄的短信不期而至。

实例三:

小白每次在外面干了坏事总能被他妈妈抓住把柄,而每次生病伤痛想妈妈的时候,也总能接到妈妈关爱的电话,用白妈妈的话说就是:妈妈每天挂念你,还能不知道你那点小心思和臭毛病!

看了这么多活生生的例子,难道想念一个人,对方真能感受得到?这就得首先搬出心理学的三大板斧之一的选择性知觉理论

选择性知觉

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是心理学上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根据我们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历,潜意识地选择某一种东西去相信、去理解的一个过程。在某些定义里,又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内容:

1.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当我们接受某些信息的时候,通常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而忽略掉其他部分。比如你今天出去逛街,天气好冷衣服穿少了,走在路上不由自主地就会更多的关注买衣服的店家,而对卖冷饮的小店视而不见。

2. 选择性扭曲(Selective distortion):当我们有一定的先入为主的概念的时候,通常会把接受的信息往原先已知的概念上面去引申。比如你听说石油行业不景气(已知概念),所以在买股票的时候,哪怕看见石油相关的股票涨势喜人(接受到的新信息),你还是不会去选择购买石油股。

3 .选择性保留(Selective retention):我们通常只愿意去记住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说哪怕我们接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大脑却会自然而然地只去记忆一些与我们的观点相符的部分。比如你去相亲,在去之前就得知此人没太多文化,你相亲回来后,在被问这人这么样的时候,你能回忆起来的大部分是他一边吃菜一边剔牙,说话大声粗暴还对服务员指手画脚……却忘了他也曾很体贴地点了很多你爱吃的并且发自内心地赞美你长得好看说话温柔。

所以在分析 "是不是我们想念一个人,就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并对此作出回应" 这个问题上,套用选择性知觉的理论就很容易解释了。

为什么小虹总能遇到他暗恋的对象?其实对象只是正常时间出现在正常地点,没有小虹的暗恋,他也会出现在这些地点,只是小虹因为喜欢对方,每次都更容易注意到暗恋对象的存在,而忽视了身边的其他人,所以在小虹看来就像是:好神奇,我和他好有缘,在哪里都能遇到!

为什么小兰总能在想小黄的时候就能收到小黄的短信?有两种可能:1. 热恋中的情侣本来互相发短信的次数就比其他人高很多,所以从概率上讲,收到小黄短信的可能性比别人大也很正常;2. 在没想念小黄时看到短信的情况,被小兰自然而然的忽略 / 遗忘了,所以小兰记得的就只剩下:好神奇,小黄每次都能感受到我的思念。

为什么妈妈总能感受到我们需要她?这还用解释,因为她是你妈啊!没体会过当妈心情的同学,赶紧去下载一个旅行蛙游戏玩一下吧。

或许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不太开心:你们真是太无聊了,这么甜蜜亲切的瞬间,被乱七八糟一通解读,一点爱意都没有了。摊手,没办法啊,博士们就是些怪里怪气的角色啊,当你接受了这一点,也许就能更好的选择性知觉这类人群了吧(误)。

不过说到怪里怪气,脑科学家比心理学家对于这个词的诠释更贴切,因为在心理学家还在研究怎么解释心灵感应这个现象的时候,脑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让人类获得心灵感应的技能了。

划重点:后面写的东西比较硬,对脑科学没有兴趣的朋友,看到这里可以打住。

脑机接口技术

在无情的脑科学家们看来,心灵感应说白了就是大脑与大脑之间直接传递思想和情绪,在领域内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做脑脑对接(Brain-Brain Interface, BBI)。目前要实现这个技术还挺难,所以聪明的科学家们一拍大腿,就想到了一种中转的办法:如果我把我想的东西先存进一个机器里,然后你再从这个机器里读取我的想法,这不就间接地了解了我的思想和情绪了吗?而这种让大脑和机器相互连接和交流的技术,叫做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或是 Brain-Machine interface, BMI)

脑机接口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一时半会也无法完全说清,所以再这里只能大致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脑机接口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向:非侵入式脑机接口(Non-invasive BCI)和侵入式脑机接口(Invasive BCI)。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当然也是如字面意思那样的,就是要不要做手术把颅骨打开,需不需要通过插入式电极来获得大脑的信号。

目前商业运用最多的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毕竟要让一个没病没痛的正常人买仪器,总不能上来就把人家的脑洞开开吧。非侵入式主要包括脑电(EEG)、脑磁(MEG)、功能性核磁成像(fMRI)和近红外脑成像(fNIRS)等等; 而侵入式主要包括多电极阵列(MEA)、皮层脑电图(EcoG)、深度电刺激(DBS)等等

在非侵入式中,用得最广泛的还是脑电设备,就是用金属电极贴在你额头的皮肤上,透过皮肤和颅骨来测量大范内神经细胞电活动的信号(叠加电位),商业领域也把这个信号叫做脑波(Brainwave)。很多公司就使用这种脑波分析的方法,设计了很多游戏和玩具,比如最著名的意念游戏开发商 Emotiv。一个叫 Neurowear 的日本公司还发明了两个萌妹专用的设备:脑波猫耳(Necomimi)和脑波狗尾(Shippo)。

我专门去 Neurowear 的网站上去看了这两个东东,他们都是使用头戴式的发箍把收集信号的电极固定在脑门上,然后通过记录脑波的频率变化,来调整耳朵或者尾巴的的摆动,以此来表达情绪。

比如介绍中说,当脑波感应器收集到携带者的处于高度放松的脑波时,猫耳就会慢慢垂下,专注时耳朵就会立起来,感兴趣或者兴奋的时候猫耳朵就会竖起来左右摆动。尾巴也一样,就模仿小狗那样,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尾巴就会抑制不住地摇晃起来,大概制作这个产品的公司老总深深地感受过女孩心思难猜的痛苦吧(同情)。

这个公司除了卖萌系列,还有脑波照相机之类的其他产品,美其名曰根据心情记录生活中的时时刻刻。不过这种外部佩戴式的设备其实收集信号的能力很差,处于不稳定的环境里的时候(比如坐在车上、走路等等)就不可能测到稳定的信号,有用户甚至反应粉擦得厚一点也没信号了(心疼),所以可想而知使用起来完全无法得心应手,大概就只能达到卖萌的目的了。

在医疗和科研领域,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研究更广泛一些,毕竟要达到传输数据的目的,最先一步,还是得准确地取得脑部的信号。侵入式脑机接口其实已经应用了十几年了,最早是用来治疗各种神经疾病,比如植入人工耳蜗来回复听觉、植入深度脑电刺激器来治疗帕金森病等等。还有后来很著名的让残障人士用意念使用机械臂,或者用意念控制键盘打字等等。

不过用作在脑子和脑子之间进行思维传导的研究还比较少,比较著名的有两个:

第一个是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Nicolelis 实验室 2013 年用老鼠模型做的一个实验,检测能不能把两只老鼠的感觉连接在一起。当一只老鼠受到刺激的时候,另一只老鼠也会接收到感应,然后会按下操纵杆(大家这时有没有想到最新一季的黑镜第六集?没看过的赶紧去看)。

研究者的想法也很简单直接,就是在两个老鼠的感觉皮层(Sensory cortex)区域装上植入式电极,其中一个电极负责发出信号,另一个电极负责输入信号。研究人员去刺激负责发出信号的老鼠(Encoder,编码者)的胡须同时记录它感觉皮层中的电信号,进而把这部分信号的波形解码变成可以被计算机识别的信号,然后再通过计算机程序编码给负责接收信号的小鼠(Decoder,解码者),让它的感觉皮层上感受到刺激,最后成功感受到刺激的 Decoder 会去按下操纵杆(这部分是预先受到训练的),告诉研究人员们“我感受到刺激了”。

更有意义的是,这两只小鼠脑部信号的传输可以是远程进行的。实验中,发信号的 Encoder 在巴西,而接受信号的 Decoder 在美国。第二个实验也是类似的远程传输,却是在人身上进行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 Ruffini 实验室在 2014 年完成了这项实验,研究者把身处于印度的某个人想好的问候语,用前面介绍过的脑电 EEG,把脑波收集起来,再通过分析编码后,用电子邮件发送到西班牙和法国,解码后用经颅磁刺激(TMS)把信息“植入”到接收者的大脑中。

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验虽然确实是在两个不同的脑子之间进行了某种信息的交流,但如果要说是意念传输,还有些言过其实。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脑机接口技术一定会成为下一阶段脑科学研究的热门。比如说那位钢铁侠的原型,让我们警惕人工智能的 Elon Musk 在不久前就买下了 Neuralink 公司,准备进行脑机接口的研究。他声称既然阻止不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就干脆把人类改造成智能人,在人脑内植入芯片来增强大脑的功能,以此来对抗人工智能(大写的服)。

这个想法和美国最神秘的机构 DARPA(美国国防先进计划研究署)不约而同,DARPA 也在近年开展了一系列看似很不靠谱的计划,比如加速学习计划(Accelerated learning program)、把士兵改造成半机械人的神经工程交互设计(The Neural Engineering System Design)等等。不过这些计划的最终实现,最大的限速步骤还是基础神经科学的发展。目前,相比起我们想要对大脑做的改变来说,我们对大脑本身的认识还是太有限了。

写到脑机接口部分有点收不住,谢谢耐心看到这里还没有关掉页面的小伙伴们。其实所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的也是一种信念和坚持。大师们大概是想告诉大家:相信自己的信念,然后坚定地去完成每一件相关的小事,这种对梦想的坚持,应该总有一天会让我们到达自己想去的某个地方的吧。希望科学家们能够赶快念念不忘地继续这方面的研究,让正在想念或者被想念的你们,尽快感同身受体会对方的爱意。

参考文献:

A Brain-to-Brain Interface for Real-Time Sharing of Sensorimotor Inform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3, Article number: 1319 (2013) doi:10.1038/srep01319

Conscious Brain-to-Brain Communication in Humans Using Non-Invasive Technologies. Plos One. Volume 9 Issue 8. (2014) doi:10.1371/journal.pone.010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