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没那么多真爱,那要去凑合吗?

图片:《真爱至上》 是的,没那么多真爱,那要去凑合吗?

「真爱」是人生标配吗?「凑合过日子」是不是才是人生真相?

KnowYourself,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关于题主提出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分别给出答案:

  1. 真爱并不是人生的标配,独身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2. 即便是一定要寻找一个共度一生的人,绝对完美、契合的伴侣也是不存在的——在更多的时候,“凑合”这个词并不准确,我们是在与相对合适的伴侣不断的磨合、共同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下面,来详细聊聊我们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真爱是人生标配吗?

我们每个人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就都曾主动或被动地了解到,人在长大了之后会遇见一个自己的“另一半”,并和 Ta 共度一生,组建自己的家庭。我们不断从外界得到“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先成家后立业”、“没有什么比找一个爱的人结婚更重要”等等的忠告。于是,我们不断以“找到一个能共度一生的人”为目标去经历感情,似乎不能存续一生的感情就是“不好”的感情。有些人甚至会因为怀疑自己和对方能否走到最后,而选择不去开始一段感情。

更有甚者,社会文化将“追求真爱”浪漫化了,并将其塑造为一个人最核心的需求。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寻觅另一半,并与之共度一生。”在柏拉图的《会饮篇》(The Symposium)里,阿里斯托芬讲了这样一个神话,人类在最初其实是圆球形的,并且拥有四只手,四只脚,头上长有两副面孔。他们十分强壮,企图打开一条通天之路,去和诸神交战。宙斯为了防止遭受人类的威胁,于是下令把每个人都劈成了两半。

从此之后,每个人都成了一个残缺的人,他们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另一半,不断地试图在茫茫人海中重新找寻到彼此,然后相守共度余生。这个神话,被认为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它也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哲学家 Elizabeth Brake 认为,将寻找真爱一事“浪漫化”可能会给带来诸多不良后果,比如追求独身的人就会大众被看做是“异类”。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被认为应该走在“寻找另一半并通往婚姻”的道路上。“单身”不再被看作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更多地被看作“找不到另一半”或是“等待着要结婚”的状态(DePaulo,as cited in

Singal, 2016)。换言之,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于单身的讨论,都被狭隘地限定在了“婚姻”、“伴侣”的话语体系里。

更糟糕的是,它构建出了一种莫须有的缺失感和恐惧感,仿佛没有另一半或者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找到真爱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既定任务的、“发育不善”的。不但其他人会对其进行催促或是指责:“这么大了怎么还没有男/女朋友啊”“再不找可就找不到了”,没有找到真爱的人也会陷入焦虑和自责之中:“为什么我还是单身?是我不够好吗?”“我就是很享受独身,是不是我自己有问题?”

事实上,真爱并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而社会的这种建构,却剥夺了人们选择甚至是等待的权利。单身成为了值得批判的对象,仿佛只有进入一段关系,一个人才能够真正的完整。

如果要找一个共度一生的人,“凑合着过日子”是否才是人生的真相?

当你仔细思考过,自己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共度一生的人,独身生活并非你自己的愿望的时候,问题就变成了:我是否能够找到一个“真爱”一起生活,而不是“凑合着过日子”?

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凑合着过日子”。如果你把找不到一个完美对象,而与一个“普通”对象相互磨合着过日子,称为“凑合着过日子”的话,那么,现实可以说是所谓的“人生真相”了吧。

由于某些社会文化的影响,很多人会将自己的未来伴侣理想化,认为这个“对的人”在各个方面都与自己十分相像,或与自己截然相反。他们也往往会有一个关于理想伴侣的清单(不一定是书面的,也可能在心里),其中列举了自己对“对的人”的要求与期待——ta 需要在哪些方面与自己一致或互补(Elite Daily, 2013)。在寻找伴侣或者与现有伴侣相处时,他们都会时不时地将对方与清单上的要求进行比对。

但事实上,两个人的完美契合是不存在的。双方可能在大体上的价值观相似,但仍然也会在具体事件上的看法不一,又或者,彼此在个性的某些方面互补——一方开朗活泼,另一方安静内敛,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两个人其实在个性上都比较固执,因而也都执着于各自的开朗或内敛之中。

不仅如此,双方契不契合很可能是一种流动的状态。随着个体成长及环境变化,双方在价值观、个性等方面都可能发生改变,这就可能使得某些一开始契合的东西变得不契合,而那些一开始不契合的东西变得契合。也正是这种流动性,使我们有可能与一个不完全契合的人,通过努力磨合而逐渐变得更加契合。

还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能否幸福是建立在是否能够找到“对的人”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通常对目前的感情或生活状况感到不满,于是便寄希望于一个“对的人”的出现能将自己从糟糕的生活状况中拯救出来。在这种想象中,“对的人”懂得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他们人生的许多痛苦也就会随之消失了。当他们在一段关系中得不到满足,他们便会倾向于认为,对方不是自己的“对的人”,所以 ta 无法满足自己,无法给自己带来幸福。

其实,除了我们自己之外,并没有人可以拯救我们的爱情与人生。没有一个人的出现,能够瞬间填满你对亲密关系的各个方面的需求。Ta 可能能给你带来一些快乐,但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相处一定也会有不快。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出现,能够让你的生活忽然就幸福美满起来。

另外,有一些人认为,“真爱”是等来的。一个人只可能是“遇见了”或“未遇见”自己的真爱的(全有或全无的状态)。他们也并不相信,一开始就不符合彼此对“对的人”期待的两个人在一起,能够让彼此获得感情的幸福。他们也认为,这样的人是极少的,也正是这样的稀缺性才使得他们的等待富有意义。“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总有一天,他一定会驾着七彩祥云来接我。”

需要提醒这些人的是,即便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与我们完全契合的另一个人,我们也还是可以在遇到一个不完全契合的但还不错的人之后,彼此磨合、相互妥协,从而获得感情的幸福。可以说,是在经营这段感情的过程中,我们相互将对方塑造成了自己的那个“对的人”。

因此,拥有一段美好的感情,或者说拥有一个“对的人”,并非随机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而是我们共同努力,彼此塑造的结果。

最后,找不到完美契合的伴侣,绝不意味着你需要接受一个糟糕的伴侣“凑合”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感到怀疑:既然亲密关系的伴侣是可以相互塑造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任意一个人都培养成自己的理想伴侣呢?我们是否不需要选择亲密关系的伴侣,伴侣是谁都一样呢?

尽管并不存在一个与我们完美契合的“对的人”,但这绝不意味着你可以和任何人共度一生。你仍然需要了解自己的底线(dealbreaker),需要避免那些绝对是错误的人。比如,那些会对伴侣拳脚相向或羞辱苛责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成为我们亲密关系的伴侣。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底线,你也很可能会在两人关系已经明显不健康的时候盲目坚持,从而伤害到自己或是他人。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避免和错误的人在一起呢?选择伴侣的具体标准确实是因人而异的,但直觉应当是你最好的保护——假如你发现你的伴侣已经有了一些让你无法接受的不良行为,或者你对对方并没有“过电”的感觉,请不要去忽视这些信号。坐下来与伴侣好好谈谈,比起心存疑惑却保持沉默要强得多。

拥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固然是令人羡慕的。当“有一个伴侣”被塑造为幸福而快乐的象征的时候,我们也不自觉的会想要去追求那样的一种生活。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知道,是否需要一个伴侣应当是自己的选择。

因为,幸福并非是爱情带给我们的,而是由我们自己掌控的。你的幸福并不需要和他人一模一样,也不需要他人来定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