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这不是我的海绵宝宝,这不是我的哆啦 A 梦......

图片:《海绵宝宝》 不,这不是我的海绵宝宝,这不是我的哆啦 A 梦......

为什么对电影中同一个角色,各国配音的声音相差很多?

叶佳桐,怪物总渴望着遇见同类 那么 你是我的同类么?

关于“为什么不同语言的译制片中角色音色的区别会有这么大”这个问题延展开来讲要分几个方面:语言习惯差别、人种、选角、预算等,那我们一个个梳理一下吧~

一、语言差异

谁都知道译制片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们没办法直观了解自己所不熟悉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所以需要译制成我们所熟悉的母语。不过,我们就算熟悉了某种外语,没有语言环境的熏陶,一张口还是会立即被人说“不地道”。判别一个人外语是否标准,除了语法、遣词用句之外还与发音位置和语流等要素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

那么这和配音又有什么关系呢?正是因为除了发音的差异,发音位置和语流等差异也会造成不同的角色感。而发音位置也是因语言和地区的不同,而有着不同效果。

比如日语的发声位置比较靠前,就会给人轻巧活泼的感觉,而英语的发音位置通常比较靠后,就会给人成熟、性感的体验,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语言在录制不同的角色或者戏剧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优势。这里说的是整体的区别,但凡事都有特例,像美剧 Big Bang 中某女性角色的声音就是万里挑一的奸细嗓,即使她的声音再靠后也会十分的与众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因为发音位置不相同,同样一个 20 岁的角色,如果用英文去录制和用日文去录制,那么他们的声音年龄听起来可能会相差个七八岁。因为声音靠前,则显得年轻,声音靠后则显得老成。即使是不一样的声音,分别用当地人的耳朵去看待的话,他们可能会被判断为同一个年龄阶段。

二、人种差异

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即欧美人种与亚洲人种发育的时间不太一样,这本身不太成问题,但很多动画都是以少年或者青少年作为主要角色的,这些主角的配音则成了大家关心的焦点。

很多时候,美版配音少年类角色,即使原版采用的是女性声优录制,也会被替换成男性声优,主要是因为欧美人种发育较早,变声期也会比较早,所以即使十岁的少年说起话来像我们是 17、8 岁,在当地人听起来也不会觉得奇怪。不过这种情况也要看译制机构的想法,通常如果是中国译制的欧美剧,则通常不会把声音往本地化方向调整。

三、选角

如果说以上两个原因都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那么问题就在于主观因素较强的来自资方、制作方、音频制作方等各方面因素的选角问题了。首先,有些资方或宣发方会希望配音版比起“不接底气”的原版更加有亲和力,会选择本地明星配音。像日本、美国这种演员素质比较高的国家暂且不提,人家天海佑希拿出来配音都可以秒掉很大一部分专业配音员了。国内演员台词功底普遍不强,为自身配音都属勉强更别提脱离开自身重新演绎一个角色了。

还有因为配音导演掌握大权,想推自己家新人上位或者配音导演自身上阵的情况也不少。有些作品虽然需要原作导演及声音导演审核,但也可以通过提交少量试音让不合适的潜规则人士上位。前几种都是说的“有合适的人选,但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采用最合适的声音”的情况。

还有一种是“的确没有办法找到合适声音”的情况,比如一些特定的,像“哆啦 A 梦”、“鸣人”之类声线要求比较特殊的角色。如果是普通的译制片,都是配音导演做主,国内译制片配音导演普遍年龄较大,对音色、动画诸如此类的元素并不敏感,他们固守的是老一套的那些原则。而如果是迪士尼的作品,通常不会允许资方或者配音导演瞎搞,一定要原厂来选择跟原版接近的声音。

四、预算

诚如字面,因为预算不足的关系只能用到一些新人或者价格比较便宜但不太合适的配音员。

总之,声音不一样的原因很多,如果是因为客观原因而导致声音不同的,那么只能去适应它或者不去看他咯~ 像海绵宝宝之类的非写实作品,即使配音跟原作稍有不同也不会被嘲笑,反而会被抬高成“高于原作”的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