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女孩从你身边走过,可你偏偏就看上了她

图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那么多女孩从你身边走过,可你偏偏就看上了她

有哪些大家默认「科学家肯定已经搞懂了」,而实际上没人能解释清楚的问题?

知乎用户,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为什么我们会爱上那个人?”

-

对于 爱情 (Romantic Love)这个概念(现象 / 过程 / 结果),不同科学 / 学科都有不同层面的解读和诠释,其中以心理学最为核心(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关注较为宏观层面的爱情行为,以婚姻为核心):

  1. 社会心理学:亲密关系(Intimate Relationship)、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等;
  2. 发展心理学:依恋(Attachment)、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等;
  3. 进化心理学:择偶偏好(Mating Preference)
  4. 认知心理学 / 认知神经科学:恋爱的信息加工规律及其认知神经 / 生理生化机制(见 神经科学情人节特刊)

其中,一部分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于 Romantic Love 的后果(Consequences),该类问题的表述模式是“Romantic Love 会导致 / 产生 / 形成 / 引发什么样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 机制?

例如:“与单身狗相比,热恋情侣的认知加工有何不同?其神经机制如何?”

大家可以详见这篇回答: 如果爱,上了瘾

总的来说,这类研究的结论会告诉我们,爱上某个人之后,我们会有什么心理与行为上的变化。

而另一部分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于 Romantic Love 的前因(Antecedents),这类问题实际上以 择偶偏好与策略 为核心,围绕“为什么这个人会喜欢 / 爱上 那个特定的人(specific target)?”,进化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均在该问题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虽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为止,心理学家仍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先把前置结论放这里:

因为心理学的研究以群体数据作为假设检验的依据,而从群体数据得到的推论实际上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拟合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普遍规律。但是对于 Romantic Love 这种极具 specific 特性的个人心理体验,目前的研究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从 No Love 到 Love”这个过程转变的真正原因与机制,对择偶偏好的研究也只是尝试去拟合该原因的潜在可能性。具体而言,目前心理学家已经找到许多可以预测 Romantic Love 的因素(相似性、接近性、曝光效应、面孔吸引力、女性腰臀比、男性面孔宽高比等),但这些因素在实际生活中的解释力()十分有限,甚至部分因素的解释力之和有时不如随机因素。并且,Romantic Love 并非是单个个体就能完成的,它一定是双方共同选择的结果,而这种互动过程会增加随机因素的作用。接下来会拓展介绍这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 首先来谈谈什么是择偶偏好:从 爱情的动态进化视角(Dynamical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出发,个体的择偶过程实际上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决策偏差(Decision Biases)。举个简单的例子:女性择偶策略为长期择偶策略,也就是说,对于女性而言,选择自己的爱人需要考虑更长远的因素,包括经济资源(是否有能力养活自己以及孩子)、健康与外貌(是否具有生存与繁殖的适应性优势)等;而男性择偶策略为短期择偶策略,即偏好具有高生育能力或高繁殖价值的女性,而年轻、貌美、身材好则是这些特征的典型线索。
  • 例子中的择偶偏好实际上属于非常 fundamental 的偏好,但是如果某个人在某个线索上的水平较低(比如长得丑、没钱、身材差、社会地位低等),那是否意味着这个人不会存在被喜欢的可能性呢?同理,如果某个人在某个线索上的水平很高,那是否也意味着这个人一定会有人喜欢呢?
  • 在生活中,喜欢上某个人的人可能只是你周围的若干个人而已,甚至对于这若干个人而言,喜欢上某个人的原因也不一定相同。简而言之,每个人的口味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人的口味的差异在某些人看来都无法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择偶偏好的预测可能在个体层面失效了,因为择偶确实存在个体差异。那么,为什么一个人会喜欢上特定的另一个人呢?
  • 过去心理学家过分关注那些具有进化意义的线索对 Romantic Love 的影响,但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对于 Romantic Love 的维持而言,人格等非典型因素便成了更为重要的因素(相对于进化线索而言)。于是有研究尝试用纸面资料预测 Romantic Love 的产生,被试需要填写自己所偏好的对象的一系列特征,但是研究结果表明纸面上的结果并不能有效预测 Romantic Love,反而前期见面的印象(感觉)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这说明了另一点:“我以为我爱的人,可能并不是我爱的人。”

根据目前心理学界的最新研究(Eastwick et al, 2017, JPSP),择偶实际上是受个体对特定对象的主观、有偏的知觉所驱动的,但是这种 biased perception 背后的原因,仍然是未知的状态。也就是说,随机因素仍然会影响究竟谁会成为我们的 Romantic partner。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最大化系统变异(Maximizing Systematic Variance);2.控制外生变异(Controlling Extraneous Variance);3.最小化误差变异(Minimizing Error Variance)。因为除了可以严格使用实验法的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以外,研究高级(复杂)心理与行为过程的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均受不可排除的复合因素影响,就像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无法精准预测复杂系统内某个变量的变化情况一样,心理学目前对于 Romantic Love 的预测,也只不过是尽力去拟合现实生活,很难完成精准的恋爱匹配。如果将来有一天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 Perfect Model 所解答,那么人类繁衍或许就会是宿命论的结局了。

References:

陈晓萍. (2008).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7), 128-128.

Buss, D. M. (2005).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ozier, R., & Schwartz, P. (2009).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Eastwick, P. W., Harden, K. P., Shukusky, J. A., Morgan, T. A., & Joel, S. (2017). Consistency and inconsistency among romantic partners over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12(6), 838.

Sternberg, R. J., & Weis, K. (2008). 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 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