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人在社交网络上保持「永久在线」了

图片:《黑镜》 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人在社交网络上保持「永久在线」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社交网络上保持「永久在线」了吗?为什么会这样?

腾云智库,面对未来,我们的怕与爱

作者:何祎金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尤其是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在线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永久性”的状态。但是,这种在线状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在线这一命题本身也有不同的解法。

首先,社交网络产品存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在互联网的浪潮中,社交网络平台或者产品的终结,随着服务器或者服务本身的关闭,在线与否本身也变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用户的流失使得社交网络产品像一座末世的空城,只留下繁荣过后的文明遗迹。在这种情况下,永久在线的似乎只有那台下线前的服务器本身(这倒是留下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经历过互联网文明时代的人类,将如何对前人进行考古?)。目前有着庞大用户的社交网络,比如 FB、QQ 和微信,经历过惨烈的市场竞争之后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这种强劲的生命力为我们对永久在线的理解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二,永久在线给人的最直观感觉应该是社交网络对生活和工作的渗透。在这种情况下,生活与工作的边界变得模糊。不仅在 8 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因为社交网络的存在而容易被干预,事实上,即便在 8 小时的工作时间中,也很容易被不同领域的事情所干预或者打断。这里的干预或者打断,实际上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我们的社会角色并不是单一属性,而是一个角色丛一样的存在,内部张力在所难免。于是在很多时候,关机或者 offline 成为一种消极对抗的形式。

第三,在线这一命题有不同的解法。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个体并非在一天中维持一个单一的固定形象。永久在线意味着他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完成不同的身份切换。现在的用户可能会同时拥有多个社交网络的账号或者身份,这种情况确实增大了永久在线的几率。当然,这种永久在线可能也会处于一种不断切换的状态。在不同时间和生活场景里,根据情境和自己的需要,不断进行身份切换。这也意味着在线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在 24 小时里至始至终扮演同一个社会角色。例如,有的人可能会有大号和小号,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人们可以在一些社交网络中塑造自己各种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角色。这种动态的过程,反映了互联网开放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为不同角色和身份的展演与行动提供了可能。

最后,永久在线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社交网络的无处不在。即便“保持永久在线”可能是个体主动或者不那么主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