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上海世博会之后,那些场馆后来都怎么样了?

图片:Public Domain 2010 上海世博会之后,那些场馆后来都怎么样了?

Juliana Yang,腿毛长算不算特长

言归正传,因为项目就在世博园的原因,我个人比较熟悉 UBPA(Urban Best Practices Area,城市最佳实践区),所以本答案中多会涉及 UBPA 这部分,期待其他知友来补齐其他园区的最新进展。另,UBPA 在 2013 年得到了 LEED-ND 最高级别铂金级别认证,也是北美地区以外首个获得 LEED-ND 铂金级认证的项目。


本文主要将分为以下 4 部分:

A. UBPA 改造项目区位及项目容量简介

B. 现阶段项目总体改造进程及未来规划

C. B4-3 幢 A 单元的改造思路及改造实况介绍(URSIDE HOTEL 项目)

D. 题外话:关于城市旧改的一些个人感受(结合本项目及 UBPA 园区整体)

Note:本文言论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所有项目现场图片均附在文末。因为最近忙着工地收尾还没时间整理好全部图片和资料,近日会尽量抽时间把回答补全,另,所有图片资料整理完毕后我会在文末更新所有图片的 Dropbox 下载链接。谢谢阅读。


A. UBPA 改造项目区位及项目容量简介

中国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是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创新项目,位于世博园区 E 片区,共分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展区,占地面积15 公顷[1][2]最佳实践区中总共展示 80 个城市案例,都经过了国际遴选委员会的评选,分为宜居家园(尊重市民)、可持续的城市化(尊重自然)、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尊重历史)、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尊重科技)四个展示领域。[2][3]最佳实践区的总策划师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1]

via: 中国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家都知道,2010 年上海举办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自 2007 年至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从筹备到完结落幕历时大约三年时间。在规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世博分为了 5 个片区,其中 A/B/C 这 3 个片区位于浦东,D/E 这 2 个片区位于浦西,而 UBPA 则位于其中 E 板块的东翼,在世博束后,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旗下的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商务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对 UBPA 片区的改造工作。

在改造工作正式启动后,关于原有场馆的「拆」「改」「留」「增」计划正式提上日程。2016 年,建筑面积约合五万平方米的再利用工程正式由锦和商业承接,期中包括 B3-A/B/C;B4-1/2/3;C2。


B. 现阶段项目总体改造进程及未来规划

从业态布局上划分,其中商务办公建筑面积约占 40-50%,商务服务建筑面积约占 25-30%,文化娱乐建筑面积约占 25-30%。从空间上划分,实践区北面街坊以商务办公为主;南面街坊以商业和文化休闲为主,形成复合互补、动静相宜的布局。

via:《上海的城南旧事》,p16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马学强,龚峥 主编

我们酒店算是 UBPA 改造项目里比较晚进场的项目,今年 2 月时候我们拿到了物业钥匙才开始准备进场施工的相关工作。而在此之前,已有部分场馆完成了改建和重新再利用的工作,另外也增设了部分新建筑,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

「拆」:

西安案例馆

宁波滕头案例馆

麦加米纳案例馆

温哥华案例馆

欧登塞案例馆

「改」:

城市最佳实践区办公室——办公(已入驻)

上海,伦敦,汉堡,澳门,阿尔萨斯,马德里,罗纳 - 阿尔卑斯——办公(已入驻)

Pavilion of Future (城市未来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Power Station of Art)

Cases Joint Pavilion 1(B1)——上海设计中心 - 南楼(SDC,Shanghai Design Center)

Cases Joint Pavilion 2(B2)——SKF 中国总部办公室 & 上海票据交易中心

C1(城市最佳实践区综合服务中心)——办公 & 餐厅 &咖啡馆

Cases Joint Pavilion 3(B3-1 & B3-2)——办公用途 & 世博创意秀场

Cases Joint Pavilion 4(B4-1 & B4-2 & B4-3)—— 咖啡馆(已开业)、电影院(筹)、剧场(筹)、婚纱店(已开业)、办公(已入驻)、酒店(筹)

C2(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创意食堂)——越界·世博 美食广场(筹)

「留」:

成都活水公园案例

「增」:

星巴克世博会最佳实践区特别店


C. B4-3 幢 A 单元的改造思路及改造实况介绍(URSIDE HOTEL)

现在转眼已经 12 月,我们的改造项目终于也接近尾声,周边临近的几个改造项目也陆续开业,多为年轻态的商务办公和咖啡厅、餐厅等,后期还会有影院和健身房陆续开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UBPA 这片区不像江对岸完全新建的国家馆片区,UBPA 自己本身也算是个极具兼容型的旧改项目,所以现如今这次改造并不算是其第一次被改,而是其第二次新生。

老上海人应该都知道,该片区于上海而言其实意义非常,在作为上海世博会展馆之前,UBPA 片区的很多原有建筑其实是上海南市片区重要的老工业区,著名的江南制造局创立于此,其中的上海南市发电厂是上海当时最大的发电厂之一,在这里曾经亮起了全上海第一盏自主发电自主生产的电灯(1898 年 1 月 21 日),而在这盏灯之后,这座电厂也用自己的能量点亮和推动了大半个上海(为有轨电车系统供电),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就会突然理解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什么不叫 Museum 而叫 Power Station 了。在此次的更新中,不管是政府方面还是运营商和服务商,大家都在寻找保留历史味道和突破创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我们这栋楼——即 B4-3 幢,前身也是一座老厂房。

这座厂房在世博期间被改造为台北案例馆以展示台北的资源循环再利用及无线宽带技术,在世博会结束后楼栋其中的大部分装置和设备被拆除,所以物业在今年 2 月把钥匙交给我们的时候其内部结构基本还原了厂房的原有状态:

总计 3 层,每层 4~6 米的层高,开阔的近乎无柱的大开敞平层空间,总平约 1800㎡。

在我们拿到这栋物业之后我们想过很多稿方案,最初我们考虑过将层高最高的第 3 层分隔为两层使用,但由于旧改政策变动和种种不可抗因素,该方案最终被搁置。在这之后我们的方案做了数次调整,因为原有建筑的厂房属性,其原有结构(4-6 米的层高)如果不做分层处理,说实话,我们很难把营收这本账算平,毕竟我们是开酒店做生意不是开福利院,我们必须在酒店功能配套(公区和配套功能区占比)、客房舒适度(空间大小比例 / 采光和通风 / 隔音和保温)以及酒店的营收上进行多方面考量,在多次讨论之后我们大致从以下几个方向做了比较大的决定:

c1. 预制模块填入:一楼区域我们设计成了融合式的开放空间,除了餐饮接待功能之外我们还设置了独特的单人 SOLO 客房,这些客房全部采用 PPVC 技术使得他们可以实现 off-site 制作(箱体本身、全烤漆外饰幕墙以及钢结构支架均在浦东工厂进行制作,而后统一运输到现场进行落位和装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楼的现场交叉施工作业量大大减少,施工效率及清洁度均有所提升,与此同时,Solo 房型箱体的制作精度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感谢上海 UB 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c2. 休憩休息分离:在二楼和三楼我们一共 25 间双人房,其中层高较高的 23 间客房均为特别设计的客房,在不改变原有主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加做了上升平台来独立放置床铺让房间能够达到「休憩」和「休息」分离的效果,而不是只能葛优瘫的房间,或者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成小套房。

c3. 优化采光条件:为了改善工厂厂房本身阴暗冰冷的感觉,我们对三楼原生斜坡屋顶做了局部调整以此形成两条阳光客房走廊,与此同时,我们在对应的客房设置了 L 型的玻璃窗,使得这些非直接邻窗客房的光照效果得到优化。

同时,为了尊重原有建筑的文化属性,我们在「改」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很多原始的元素,原有的结构梁柱虽然已有斑驳但经过清洁和加固处理之后不仅依旧可靠,他还显得别有风味。

另外,唐子来教授在规划这片区域时候就已明确表示希望在世博结束后把这里打造成为上海的「城市客厅」,我们作为其中的改造项目之一当然也没背离该项原则,相反,我们自己从酒店品牌和理念创立之初就其实已经立志把自己变为「城市客厅」,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来开我们的第一家店。我们并没有设计富丽堂皇的大堂,而是多处布置超大的可以葛优瘫的大沙发、可以自由使用的长条共享办公区、可以自助采买的酒水零食区以及数不清的非常 cult 的音乐和杂志。

我们希望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与你融为一体,我们希望我们这里能让你们相互之间也能产生一些有趣的交集,最后,我希望有一天听到有人说:握草!这家店和这里坐着的人怎么可以这么配!是的,这就是我们想在世博 B4-3 幢 A 单元做到的。


D. 题外话:关于城市旧改的一些个人感受(结合本项目及 UBPA 园区整体)

现如今的中国,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乃至三四线城市,大家都在挤破了头去承办大型活动,在大型活动的狂热褪去之后,无论是新增的还是原有建筑改建的那些曾经为活动服务过的建筑几乎都面临着或拆或改的处境。

但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城市而言在绝大多数时候其实并不需要存留如此多的场馆设施,或者换句话说,只有在整个城市的综合策划和运营能力非常之强大时候才有能力长期持有如此多的公共场馆设施,但大多数城市并没有这个能力。虽然很多规划师在规划之初就已经计划好了这些场馆是用完就拆还是继续利用,但事实情况永远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在多数大型活动结束之后,城市内很多场馆都陷入了长期被闲置或者利用率极其低下的「守活寡」局面。

在我看了越来越多旧改项目之后我最常跟人讲的一句话就是「任何脱离大规划背景只看建筑单体本身的旧改项目基本都是耍流氓」,所以不管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被淘汰下来的低效能工厂厂房也好抑或是这些大型活动场馆的改建其实并不是这个房子(或者说是壳子)到底还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收租的简单问题,而是这些建筑或建筑群到底还能以何种形式更好的服务于整座城市。

在《城市营造》一书,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公司 SOM 讲解了 21 世纪城市设计的 9 项原则可持续性(可达性、多样性、开放空间、兼容型、激励政策、适应性、开发强度、识别性),结合我现在所在的 UBPA 项目来看(已经算是上海比较大体量的原生旧改项目),摸着良心说,其实我并不觉得这里已经做到极致,一方面是政府对于该片区后期开发的预规划配合力度并是很给力,另一方面则是招商的定位和园区物业的配套支持还是有待完善,分点来说的话其主要缺陷体现以下两点:

「可达性」:从地图中可以看到相较 iAPM 抑或新天地这类中心城区来说,UBPA 园区所处的区域其实出于上海市区比较边缘的地带,公共交通并不算非常便利,最近的地铁站西藏南路距离该区域步行需要大约 15~20 分钟。另外,作为一个滨江临水定位为中高端的纯步行街区,政府以及后期介入的运营商并没有给「远道而来」的人们准备充足的地上和地下停车位或者其他可替代的优秀解决方案,可想而知,人们的驻足时间和消费动机自然也会被削弱很多。(作为在这个街区的酒店,我们也是想破脑袋希望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决定给各位提供相较共享单车更好用的自行车。)

「适应性」:前面我有说到我们酒店这栋楼,也就是 B4-3 幢 A 单元,他本身其实是个厂房,不管是外立面的开窗设计还是原有的结构设计都不是为居住而设计,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也数次跟园区进行协商和沟通来改造得更便于设计和划分房间也更好的提高客房舒适度,但大部分时候谈下来的结果都属于没的商量或者比较难商量,对于这件事我本人还是觉得挺遗憾的。我一直深信一个好的改造项目必须是包容的活泼的而不应该是畏首畏尾,恕我嘴笨,只能用书中一段话描述一下我的心情:

···21 世纪的城市建设者必须承认,永远无法绝对精确的预测一项城市设计项目的结果。这些项目的实现期往往很长,不同程度地更改是无法改变的,而这种修改长长在项目正式完成之后,有时甚至在完成之前。
···这条适应性原则阐明了城市营造和单纯的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开展项目设计时,代价昂贵的错误往往在规划方面,即对建筑设计限定过多、过严。这类规划常常具有局限性,过于僵化、不接受妥协且不愿作改变。相反,理想的城市设计应预料到随时间推移,项目配置和其他方面的调整是必然的。最终,面向未来的城市营造将形成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物质环境框架,在允许其中的物质元素和使用功能不断变化的同时,依然时刻保持整体的一致性。···

via:《城市营造》,p164,江苏人民出版社,John Lund Kriken, Philip Enquist, Richard Rapaport

结语

跟我比较熟络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是个很热爱城市的人,开房探店基本也是集中在城市中心,度假村还有民宿这类产品在我的生活里出镜率是极低的(唯独去年在黄山做项目时候出镜率高点)。

城市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他的变化莫测,城市的超高效率和超大容量使得各种可能性在这里得以发生,无论是老旧城区的再生还是城市扩容带来的新增,城市的妆容变幻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多元的技术支持和产业发展使得城市越来越迷人。只希望在中国未来的生长过程中能够不断见到越来越多具有自己性格的性感城市。

特此感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唐子来教授为本文提供 UBPA 规划时期的原始资料及档案,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师 @丁丁王 对本文亦有多处贡献。最后,谢谢 侯工@侯天天 邀(挖)请(坑),其实本来一直在考虑怎么写这个大话题.,草稿放了快一年了,这次就写完吧。

图片资料补充、参考资料及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