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吗?

图片:ohurtsov / CC0 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吗?

为什么叔本华认为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

myosin myosin

要理解叔本华这段话,必须要对智慧的类型进行划分。我们大体可以把智慧分为两种:

一种是世俗智慧,是对社会规则的准确认识和有效利用。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叔本华所说的“洞察人事,谙于世故”正是此类智慧。

一种是哲学智慧,是对既存价值体系的全面反思和对根本人生问题的深刻洞见。这也是叔本华所推崇的智慧,是“品质高贵”的表现。

叔本华意思无非是,一个人如果过早的充盈世俗智慧,那么哲学智慧就无处栖身。他乍看起来在社会上混的游刃有余,其实已经丧失了洞悉更高智慧的可能性。因为世俗智慧只是一种工具理性,它并不给人提供更高的价值,而只是对既存社会秩序的迎合。而哲学智慧则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它潜藏着对既存社会秩序的超越和对最高人生价值的追求。若一个人为世俗智慧所主导,他可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在精神上却丧失了批判性、反思性和超越性,进而沦为工具和动物。其结果要么是被既存的社会秩序所同化,从而丧失生活的全部热情。要么是利用一切社会规则为自身谋利,从而彻底堕落为利益动物,陷入欲壑难填,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空虚的境遇。这正是“本性平庸”的表现。而“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这恰恰反映了这个年轻人对现行的社会秩序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对人生有着更高的追求,他拥有获得哲学智慧的潜质,因此具有“高贵的品质”。

正如《红楼梦》中所言,“女儿年轻时是珍珠,年长就变成了鱼眼珠子”。其实不仅女性如此,一切人年轻时都是珍珠,成长了就逐渐变成了鱼眼珠子。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是逐渐适应并认同既存社会秩序的过程,也是逐渐丧失人的自由本性的过程。你越是在世俗中混的游刃有余,就越是彻底的变成了鱼眼珠子。而“男人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也不是女性天生比男性“洁净”,而是因为男性的社会化进程更早更深,因此更快的变成了鱼眼珠子。而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恰恰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变成鱼眼珠子,有的人还为此沾沾自喜,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归根结底,社会化就是异化,只要人类社会没有发展到普遍自由的高度,一切现有的社会秩序都一定是一套压迫秩序。社会化就是对这套秩序的迎合,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深,他就越是认同这套社会秩序,也就越是被转化为维护这套秩序运转的螺丝钉,也就越是丧失他的自由本性。

人生来就是珍珠,但一个人要始终保有珍珠的本性,却非拥有哲学智慧不可。因为天生的纯然本性混沌不明,犹如温室中的花朵,极易被外在社会性所沾染异化。只有经过哲学智慧的洗练,才能锻造出不为外物所动的自由灵魂,珍珠才能真正的坚不可摧。叔本华哲学,乃至一切伟大哲学的最终目标都是培育人的哲学智慧,让人保有精神上的自由,不被社会所异化。

《红楼梦》一书可以说与叔本华哲学遥相呼应。贾宝玉本人正是对叔本华这段话的完美诠释。他厌恶仕途经济的生活,对成人社会的一切规则都感到“诧异和惊讶”,他的言谈举止也显得荒唐怪诞,不为成人社会所容,只有在大观园中才能感到自在。而贾雨村之流的须眉浊物,则是“洞察人事”的典范,他在世俗世界越成功,越是凸显其“本性的平庸”。当然,哲学智慧和世俗智慧两者并不矛盾,但世俗智慧只能是工具,而哲学智慧必须是主人。如果说王熙凤主要具备世俗智慧,那么林黛玉和薛宝钗就都是兼具世俗智慧和哲学智慧。林薛看似对立,实则颇有相通之处。她们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薛宝钗是在珍珠外镀上了一层鱼眼珠子的薄膜,以求自我保护。林黛玉则要保持自己珍珠的本性。要“质本洁来又洁去”,于是只能被彻底碾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贾宝玉尚处在悟道的阶段,他有“高贵的品质”,却还没有生成真正的哲学智慧。


对部分网友的问题进行统一回答:

一、世俗智慧和哲学智慧有什么关系?两者是否矛盾?

答:世俗智慧和哲学智慧是两种不同层面的智慧,两者并不矛盾,哲学智慧是体,世俗智慧是用。我在链接问题(“聪明通透”问题)中,分析四种不同的人,这都是针对哲学智慧而论,和世俗智慧没有关系。每种类型的人,世俗智慧都有高有低。当然,要说完全没有关系也不对。一个人有很高的世俗智慧,是有助于他提升对哲学智慧的领悟的。另一方面,一个人哲学智慧高,因为他看问题更通透,所以其实也可以具备一种更加深层次的世俗智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世俗智慧很高的人,就一定有很高的哲学智慧。但往往一个哲学智慧很高的人,他的世俗智慧一般不会低,只是他不太会用这种智慧为自己谋私利罢了,因此,显得好像世俗智慧不高。

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答:我在链接问题(“聪明通透”问题)中已经做了回答:

关键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人?

1、如果你是信“上帝”的普通人,人生的价值就是信“上帝”,就是尊奉某种传统的既存的价值观,以这种传统价值为价值。

2、如果你是不信“上帝”的普通人,人生的价值很可能就是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至于这种纯粹的享乐究竟算不算是一种价值,你也可以自己判断。

3、如果你是虚无主义者。人生的价值就是没有价值,就是彻底的虚无。

4、如果你是超人。人生的价值就由你自己来创造。你自己定义自己的价值。这绝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你得自己说服自己,将自我创造的价值确定为人生的支柱。

三、世俗智慧、哲学智慧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什么关系?

教科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探讨的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并不是说,唯物主义就惟利是图,追求物质利益,唯心主义就追求精神价值。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唯物唯心对哲学进行划分不是不可以,但这是对哲学问题的过度简单化,对哲学的理解必须要建立在对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解之上,而不是简单的看单一维度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链接中“唯物唯心”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个回答虽然谈的是科学家的问题,但是也可作为一个借鉴。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也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并不是说一个人要吃饱喝足,才能有精神追求。而是说,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并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之上。所以单纯批判旧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毫无意义,必须要针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造。比如,单纯批判儒家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儒家的这套伦理是建立在封建式的生产关系基础之上,要想真正驳倒这套旧思想,打倒“孔家店”,关键在于要粉碎封建式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要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概念。

四、世俗智慧、哲学智慧和科学理性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这里所谈到的世俗智慧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这也是对应着题目中叔本华的原话,即这是一种为人处世、世事洞明的应对人事的智慧。但如果从广义的角度说,一切服务于世俗功利目的的智慧都是世俗智慧。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社会的科学理性其实就是一种世俗智慧。

当然,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流变的概念。这里可以参考我关于“田松教授”的答案。我认为,科学在古希腊(作为求知的精神,和宗教、哲学、神秘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各种知识处在一种混合状态)和中世纪(作为神学的一部分)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哲学智慧,它是具有超越性的维度的。即使到了近代(科学和哲学依然没有完全分家),这种超越性的维度依然是一条隐线。但随着启蒙主义的发展,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科学分工的越发细化,科学越发的从哲学中被剥离出来,越发的具有独立性,也越发的工具化,实用化,和现代工业相结合,形成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进而形成一种笼罩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它已完全成为一种工具理性,甚至成为一种肤浅的新宗教。总之,一部科学的发展史,可以看成是一部科学的“沉沦史”,它的超越性越发的被遮蔽,而实用性、工具性越发的凸显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理性起先是一种哲学智慧,随后就逐渐“沉沦”为一种世俗智慧

相关问题回答:

为什么说一个人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科学家大部分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者?为什么?如何看待北师大教授田松「警惕科学家」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