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家隔离久了,容易变得焦虑抑郁?

图片:Free-Photos / CC0 为什么在家隔离久了,容易变得焦虑抑郁?

对日常生活最有解释力的心理学理论有哪些?

普绪刻,心理 行为 管理

个人觉得“自我决定理论”尤其是其子理论之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的解释力很强、应用场景广泛,也是每个普通人可以灵活运用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一个框架。

“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理论(Deci & Ryan, 1985b, 2000),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并具有积极的自我整合、自我完善与不断学习的倾向,但这种倾向的发生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通过外部环境的支持实现的。”(吴才智等,2018)

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这个宏观理论下的其中一个子理论(另外还有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目标内容理论),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所以主要谈谈。因为考虑的是理论的解释力,我想就从这个理论出发,给前段时间我们都经历过的痛苦而漫长的居家隔离【当然很多国家现在还在经历,让我们保佑他们!】出现的不适提供一种解释的思路。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三种最为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别是胜任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

回想当时呆在家里一段时间的我们,长期的居家隔离要求和想出门的愿望之间的矛盾显然给许多人造成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持续的无聊、焦虑甚至抑郁或敌对的倾向开始在家庭中和互联网上弥散。不同于我们平时所选择的“主动宅”【肥宅快乐是自我决定的快乐】,这种“被动宅”的状态恰恰剥夺了我们的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从而对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整合和幸福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胜任需要指的是我们有一种探索环境并感到能够掌控环境的需要。当我们长期居家隔离时,一方面能够为我们所探索的环境变得十分局限在狭小的物理和社会空间中,另一方面外部的疫情状况是我们所难以掌控的。

关系需要是指我们作为人类都要感受到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和他人的支持的需要,而“与世隔绝”的状态使得我们被迫切断了与他人的现实活动,长此以往可能难以满足我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

自主需要是指我们需要感到自己能够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拥有心理的自由,但“被动宅”恰恰使得我们感到对于自己的行动丧失了主动权。

研究表明,当这些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我们将会变得缺乏动机、行为不协调,正如许多人所体验到的生活规律失调、百无聊赖、无精打采;这种受挫甚至还可能会导致焦虑、压抑、心理内部的矛盾甚至躯体疾病,这也是长期隔离中的很多人可能面临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理论的角度来说,显然隔离中的个体可以为自己主动创造条件,通过实际行动来补偿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以恢复心理健康,提升幸福感。比如有人利用突然空闲的时间,学习平时没有时间学习的技能爱好【黑暗料理】,让自己感到能够有所胜任、行动自主。有人开始联系曾经疏远的朋友【塑料兄弟】、或是陪伴平日没能好好陪伴的父母,或是尽绵薄之力帮助疫情当中需要帮助的人(很多研究都表明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有重要的促进价值,而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或是其中的部分机制),这些都是我们作为“社会人”保持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的好方法。美国近期大多数地方还在居家工作中,psychology togay 也有一篇文章介绍居家工作时如何满足自己的基本心理需求:

Meeting Your Needs While Working From Home

我突然想到,恰好最近很多高校都要陆续返校了,部分高校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情绪和抵触的反应,是不是有点和当时被迫隔离初期的状况有些类似?我认为也许管理者可以兼顾在制定政策和老师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如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这三个基本心理需求,降低出现的负面反应。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除了常被用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和应用中,它嵌入在整个自我决定理论中还常被用在组织管理中的动机研究和干预中。从员工的工作动机角度来说,自我决定理论挑战了传统的工业组织管理中以行为主义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主要依赖物质奖励激励员工的管理模式。不同于与以往的动机理论吗,自我决定理论突出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有机互动的重要性。

“自我决定理论最显著的特色是辨识出人们从事活动的三种动机,即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去动机(amotivation)。 内在动机指由于自己的兴趣和活动本身的乐趣而从事活动的动机;外在动机指为获得活动所能带来的另外结果而从事活动的动机;去动机指缺乏从事活动意图的动机(Ryan & Deci, 2000a)。”(张春虎,2019)

大家可以考虑自己的工作体验:当你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被满足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更多地体验到工作的意愿感、意志感和选择感【老板常常会给我一些自主权,我干得得心应手觉得自己要上天了,办公室的同事经常带我去喝酒 K 歌】,从而就会有更强的内在动机【所以我爱工作!!】,从而工作更持久、质量更高【我还可以 996!!】,工作幸福感也更强。反过来心理需要受阻就会出现控制动机甚至无动机【不想上班——被谈话——更不想上班——干得很烂——被开除——】。

有研究者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研究框架(张春虎,2019),可以让我们看到基本心理需求的核心意义和自我决定理论在工作动机问题中的解释力。

可以看到,自我决定理论为提升工作动机的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框架,包含了作为前因变量的重要的组织环境、领导、人际因素,作为中间过程的心理需要和工作动机影响机制,以及作为结果的具体的工作相关的表现、行为和心理。

我认为更有价值的是,这个框架的思路是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我们常常抱怨自己有拖延症,认为自己时间管理能力不强。但自己想想实际上是不是你对于这件被拖延的工作提不起劲(没有动机)?那么是不是可以想一想如何通过满足自己的基本心理需要来提升做这件事情的内部动机?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自己的工作,或者重塑自己的工作(job crafting)来让自己维持一个更强的动机水平,也保持一个更健康幸福的心理状态。

实际上自我决定理论真的还有非常非常多丰富的内涵和应用场景,我只是非常非常粗浅地介绍了两个大方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更多的文献、书籍,或者自我决定理论中心的网站

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

放上一个镇楼彩蛋,自我决定理论提出者【互为合著者第一名的】Deci & Ryan 的谷歌学术页面,看这惊人的引用量就知道这个理论的影响力之大了!

我突然又想到昨天喻丰教授发在公众号的一篇序言,“理论之美”,文中很多洞见颇有道理,借这个和心理学理论相关的回答再分享一下:

理论之美

“There is nothing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 (Kurt Lewin)


参考资料:

  • 张春虎. (2019).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作动机研究脉络及未来走向. 心理科学进展, 27(8), 1489-1506.
  • 吴才智, 荣硕, 朱芳婷, 谌燕, 郭永玉. 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6): 1063-1073.
  • 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