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真的都是冰冷的吗?

图片:《入殓师》 尸体真的都是冰冷的吗?

死后尸体的温度是多少℃,小说里总说“一具冰冷的尸体”,那是有多冰冷?

死者代言人,为死者代言,替逝者发声。

死后尸体的温度通常是下降的,最终目标是环境温度。“冰冷”更多的只是一种修饰,毕竟小说也可以说“一具温热的尸体”,“一具尚有余温的尸体”,“一具已经熟了的尸体”。。。。。

而且,有一些尸体也可能是热的,甚至是“滚烫”的!!

人是恒温动物,在正常活着的状态下会通过产热和散热调整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其中的产热,主要是来自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和肌肉收缩。

人死亡之后,这种调控消失了,或者说主动产热的能力停止了,但是被动的向环境中散热却没有停止。因此,体温的平衡被打破了,身体的温度会逐渐向环境温度靠拢,最终是尸体与所处环境的温度基本一致。

通常而言,我们生活的正常环境温度是低于我们的体温的,夏天特殊高温和一些特殊环境的再议。

这种人死亡之后,尸体温度逐渐下降的现象叫做尸冷

死亡后尸体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尸冷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环境温度越高,尸温下降越慢,环境温度超过 40℃,尸冷可以不发生,甚至反而升高。

环境温度越低,尸温下降越快,低温环境中冻死的,死亡前身体的温度就已经低于正常体温不少了。

这很容易理解。

所以,死亡后尸体的温度与死亡过去的时间和所处的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死亡一发生,尸温立刻就掉下来,这太违背物理规律了,就很不科学!

之所以会感觉“尸体冰冷”,一方面是与活人的体温进行对比,一方面通常 20 来度这种常温的温度,以活人手掌摸上去那确实还是有点凉的。再加上对于接触尸体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都强化了对于尸体温度的体会。

更有甚者,可能那具尸体本来就是放在冰柜中的。不冰冷那确实是见鬼了。

日常工作中,也有接触过刚刚死亡不久的尸体,尸检切开后,入手接触到的都是温热的,尤其是在解剖室空调冷气比较足的时候,手是凉的,但是手里的切下来的器官反而是热的。

说真的,这种反差的感觉远比“冰冷的尸体”更让人难受。

非常难受!

此外,尸体本身的因素对于尸温的下降也有影响。

比如年龄,儿童因相对体表面积大而比成人下降的快;胖瘦,胖子因为脂肪层保温好而比瘦子下降的慢;死亡原因,部分死因如中暑、热射病或日射病,以及一些死亡前引起肌肉痉挛的如窒息、破伤风等等,这些死后的尸温下降也会比较慢,甚至可能存在反常升温。

郭学荣, 周亦武, 颜云寿,等在 2 例热射病尸检的案例报告[1]中提到:

由于热射病死亡围尸检病埋变化为非特异性,改热射病死亡诊断比较困难。国际上将此类死亡定义为“炎热相关死亡(heat-related death)”。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定义并不一致,如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将其定义为“死时的尸温 ≥40.6℃,而无法用其他的原因来解释的死亡”。

俞先海, 汤锦强, 薛阳,等对一例少见的高尸温及形成表皮剥脱的案例报道[2]中提到:

马某,男,35 岁,1994 年 8 月 12 日 7 时被勒死于自己驾驶的面包车驾驶位上。尸体检验:肛温 39℃,环境 35℃,尸斑暗紫红色,尸僵形成,颈部有勒沟,内外窒息征状显著。颈部、右肩胛部、右季肋部、两腘窝部可见不同大小和形态的表皮剥脱,真皮血管扩张,呈红色。

早几年的冬天,亲身接触过一例:

尸体在一间无人房间内死亡,死亡前全程有录像记录。据悉,死者已“患病几天”,具体疾病不详。现场房间的环境温度约为 15℃,房间朝南一面为大面积落地窗,白天日照充足。接触到尸体时,尸体的体表摸上去,体验是——很热!此时距离发现死亡已经 5 个小时,肛温测量为 41℃。该例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不可抗力”原因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尸检,很遗憾,也没办法。

╮( ╯ 3 ╰ )╭

参考

1. 郭学荣, 周亦武, 颜云寿,等. 热射病尸检2例[J]. 刑事技术, 2007(3):61-62.

2. 俞先海, 汤锦强, 薛阳,等. 高尸温及形成表皮剥脱鉴定1例[C]// 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