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饭,饿几顿能起到教育作用吗?

图片:dhanelle / CC0 孩子不好好吃饭,饿几顿能起到教育作用吗?

孩子不好好吃饭,饿几顿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吗?

董董,两个孩子的妈妈,从教10年,家庭教育讲师,阅读推广人

“啊,太棒了!幸亏爸爸妈妈饿了我几顿,我终于懂得了要好好吃饭!”这样的教育效果应该是没有的,暂时好好吃饭的效果也许会有,但也不一定。

来吧,搬个小板凳,借这个问题咱们说说逻辑后果以及具体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题主所说的这种情况,不好好吃饭,就要饿几顿,是典型的用惩罚的方式(看上去是逻辑后果,其实不是)来教育孩子,那么效果当然是有的,至于是短期还是长期,会不会引起其他更困难的教养难题,这我们无法保证。毕竟,教育本身就不是立竿见影,即使是坏结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地出现。

一、孩子“饿几顿”时,会想些什么?

我们按照阿德勒心理学关于“感受、想法、决定”的理念,来思考一个孩子不好好吃饭,然后被“饿几顿”时,会有哪些感受、想法、决定。

第一种——

感受:难过,沮丧,不安

想法:自己是个坏孩子,不听从爸爸妈妈的话,做过了事情,所以活该要饿几顿。

决定:下次好好吃饭,别挨饿了。

小心讨好爸爸妈妈,以免又被惩罚。

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如果饭菜不好吃或者自己不饿,也要逼着自己吃一些。

第二种——

感受:气愤,怨恨

想法:明明饭菜不好吃,而且我又不饿,还非要让我吃,凭什么?

想法: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他们做事情真没道理,我不喜欢爸爸妈妈。

决定:不吃就不吃,大不了饿着。

第三种——

感受:感恩,豁然开朗,喜悦

想法:啊,太棒了!幸亏爸爸妈妈饿了我几顿,我终于懂得了要好好吃饭!

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吃饭,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原来吃饭是这么好的事情,我一定要好好吃。

不知道大家的孩子是哪一种?前两种应该占了大多数,至于第三种,大概就是父母们一厢情愿想出来的吧。

可见,“饿一顿”是有教育作用的,至少在一定时间内,威慑了孩子,让他们知道不好好吃饭的“下场”,体会不好好吃饭的“恶果”,对有些害怕“挨饿”、对“饿死”的可能充满恐惧的孩子,当然管用啦!

二、“饿几顿”有效果,是因为什么在起作用?

那么咱们再来想一想,是什么让“饿一顿”这个做法,有这样的教育作用?显而易见,是害怕和恐惧。这种害怕和恐惧的来源是父母对于吃饭这件事情的做法,也就是某些人以为的“逻辑后果”。

为了解释逻辑后果,我们先来说自然后果,自然后果指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情,比如不吃东西会饿,衣服穿少了会感觉冷,不好好学习可能会导致测试中成绩下滑等等。这里不是牵强附会的找因果,而是自然存在的联系。

那么逻辑效果则不一样,它指的是有人为的参与,《正面管教》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它要求一个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

所以,“饿几顿”这个做法是很像逻辑后果的,它存在目的是让孩子体验一种挨饿的后果,并且以后能够学会好好吃饭,配合大人这个要求。

但它绝对不是逻辑后果,因为逻辑后果是有四个 R 的原则的:

1、相关:指的是后果与行为是相关联的。
2、尊重:指的是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和善而坚定的尊重态度。
3、合理:如果有些逻辑后果是为了让孩子尝到苦头,那么这个合理的限度就不合适。
4、预先告知。没有预先告知,就更加带有临时惩罚的意味。

假如我们使用的“逻辑后果”没有符合这四个原则,那么我们的做法就无异于一种惩罚,而惩罚则会造成孩子怨恨、报复、翻盘或者是退缩。也许孩子暂时能够好好吃饭,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在和父母相处过程中就会出现其他的问题,比如沟通问题、陷入权力之争等等。

所以说,“饿几顿”的做法,虽然是和孩子“不好好吃饭”的行为是相关的,但是由于对孩子来说不尊重,合理性也不够强,如果没有预先告知孩子,这样的惩罚是弊大于利。

三、如何使用逻辑后果

针对不好好吃饭的问题,我们是完全可以使用逻辑后果的,但不是题主描述的这种方式。

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假如孩子比较小,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这是你喜欢的绘本《吃什么呢?》大象、兔子都在吃东西啦,宝贝你准备好开动了吗?

假如孩子大一点,我们可以提示:孩子,关于吃饭,我们的约定是什么呢?现在离晚饭时间还有很久,我担心如果你吃不饱的话中间会饿,可是下午我们家又没有额外加餐,所以希望你自己想想午饭怎么解决哦!

假如孩子经过我们提醒之后,还不吃,结果下午的时候饿了,这时候,千万不要说:

我早就说不好好吃饭会挨饿,怎么样?看你怎么办,饿着吧!

这样的话又会让父母和孩子陷入权利之争。

我们可以这样说:哦,宝贝看上去你饿了,挨饿的滋味可真不好。还有两个小时晚饭就会做好了,我们到时候吃得饱饱的好吗?

这时候,既不要冷嘲热讽,也不要刻意同情,要真诚地对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和关心。同时 不要在家里很明显的地方放着吃的,却故意不给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真的爱他,故意不给他吃。

既然家里的原则是不随便加餐,吃饭时好好吃饭,那么家庭环境也要这样准备。否则吃饭这件事的原则就会模糊不清,让孩子更加不知道如何遵守。

让孩子知道午饭如果不好好吃,那么到晚餐前就没有额外的吃的,并且提前尊重地告诉孩子这个事实,这才是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

这样的做法,长期来说会让孩子越来越明确“正常的规则”是什么(相比而言,不好好吃饭就饿几顿并不是普适性的正常规则),而午餐不吃下午会饿,这才是合理的后果,会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能够去承担这个责任,而不是把问题的解决转变为与父母的对抗,甚至怨恨。

回到题主的问题,“饿几顿”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在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绝对不是什么良好的教育意义,长期来说,破坏的是亲子关系和合作能力,破坏的是孩子对于规则的理解,以及理性客观地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两本书可以更好地了解逻辑后果:

《正面管教》

《孩子:挑战》

@知乎亲子